防灾科技学院
位于中国河北省的公办部属高校
防灾科技学院(英文名: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缩写:IDP),简称防灾学院,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高新区,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历史发展
前身溯源
1966年中国邢台、1975年中国海诚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相继发生中强地震,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建设一个培养地震专门人才的学校。1975年下半年,中国国家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地震局决定在“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中科院兰州地球物理所)西北地震地质队”的基础上筹建“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由此,天水地震学校诞生。学校选址于甘肃省天水县城以南9公里的黄土丘陵地带,学校初始设置了3个专业教研室,分别是地球物理教研室(地震、地磁)、物探教研室(地电、重力)、地应力教研室,有齐国英、徐敬明、李四维等任课专业教师22人。
学校于1976年10月正式招生,首批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共151名学生,学制为2年制中专,开设“地震测量、地磁测量、地电测量、重力测量、地应力测量”5个地震专业班。1976底年学校组建了3个党支部,分别是地球物理专业党支部(测震、地磁)、物探专业党支部(地电、重力)、地应力专业党支部。
1977年天水地震学校实由于缺少师资(1979、1980年亦如此),暂停招生。1978年恢复招生,面向全国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为中专,所学专业仍为地震各专业观测技术。1981-1985年,学校相继在地震局系统招收81、82、84、85级以及83级内蒙古班、新疆班、山西班学员,学制3年,为地球物理专业中专学历,此间,学校于1983年下半年由甘肃天水迁至河北省三河县燕郊镇,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校。
1985年7月,经国家批准组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学校列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序列,成为国家教委“四五”大专、中专套办学制的三所试点学校之一。同年9月,该校的地球物理教研室成立。
1986-2000年,依据国家教委对“四五”套办大专学校的规定,学校在中国各省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2年学习后,进行分流,30%-40%的学生进入专科学习,学制为5年;其余为中专,学制为4年(1996年起改为5年一贯制大专学籍,生源仍为初中生)。
1987年在地球物理教研室基础上成立应用地球物理系;1989年9月,地球物理系与工程地震系合并为地球物理与工程地震系,下设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工程地震专业两个专业;1992年,学校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该校地球物理系除设地震监测专业之外,还开设了一个办公自动化与文秘专业。
合并发展
2006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2006年7月,学校开始招收升本后防灾技术系第一届本科生,学制4年,为地球物理学专业。2008年7月,学校新增设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同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2011年,防灾科技学院被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被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3年,开始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7年,该校入河北省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2020年,防灾科技学院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名单;2021年1月29日,教育部复函应急管理部支持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合并筹建应急管理类大学;2021年5月26日,应急管理部党委宣布成立中共应急管理大学(筹)临时委员会,应急管理大学(筹)临时党委领导班子与行政领导班子一体化运行;2023年4月7日,应急管理部党委决定设立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联合党委,同时撤销中共应急管理大学(筹)临时委员会、中共华北科技学院委员会、中共防灾科技学院委员会。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防灾科技学院设有14个学院(部);设有本科专业36个,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止2023年12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和重点发展学科(地质工程)各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9月,防灾科技学院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4%,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引进了包括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到校任教,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
截至2024年3月,聘有研究生导师339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国地震局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14个、8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防灾科技学院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地质野外教学实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北川地震遗址建筑物结构抗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有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至2024年5月,防灾科技学院参与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项,获得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1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防灾科技学院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邀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等校的知名教授进行学术报告;与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研究协会就共建实验室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与辽宁省地震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北京应急技术创新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兵器工业北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防灾科技学院拥有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灾害仪器与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高校智慧应急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以及省级科普示范基地、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防灾科技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其他省部级奖项13项;承担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600余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图书馆馆藏文献100余万册,藏书以地球科学、工业技术、自然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科学类为主,同时还适当采集哲学、心理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类文献。图书馆订阅期刊1688种、报纸102种。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陆续购置了“中国知网”“维普期刊” “汇雅书世界” ”港澳博硕学术资源库” “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等近30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125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7000余种电子期刊,440余万篇博硕士论文。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的研究灾害科学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99年,为季刊。该刊下设灾害预测与防治研究、成灾机理研究、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灾害防治、灾害预测与成灾机理、灾害预测、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研究、灾害监测与预测、灾害历史文化与灾害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研究等栏目。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该刊曾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防灾科技学院学校徽志整体构型设计为地动仪,主色彩为蓝色,外环上方为中文校名,下方为大写的英文校名。中间是徽志主体,标识中“双手托举地球”,象征呵护、希望与责任;“打开的书”标志学校的教育、文化属性;中间的“1975”,代表学校创建的时间。
精神文化
防灾科技学院的校训是“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崇德博智”,出自防灾减灾鼻祖张衡之《应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意为崇尚道德、博取智慧,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之意,寓含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办学理念。
“扶危定倾”,原意谓匡救危急倾覆中的国势。《周书•梁御传》:“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无方,方欲扶危定倾,匡复京洛”。既寓含办学理念——培养经世安邦的栋梁之才(原义),又凸显了办学特色——防灾减灾、扶危救难(引申义)。训导师生巩固专业思想、立志献身防灾减灾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防灾科技学院的学校精神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
防灾科技学院的校风主题词是“仁爱、严谨、俭朴、担当”。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至高美德,作为从事防灾减灾公益事业的大学和师生,更应该具备助难济困、扶危定倾的爱心仁德和公益精神,“仁爱”体现了该学院的核心价值诉求和所肩负的特殊使命;“严谨”“俭朴”,是优良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大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该学院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高度概括;“担当”就是勇挑重担、敢于负责,体现了大学人应该具备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防灾学院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而奋斗,更应该具备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防灾科技学院的校歌是《大爱无疆》,由齐福荣作词,田晓耕作曲。
社团文化
防灾科技学院的学生社团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校的工作中心与院团委的工作计划,结合本社团特色,组织同学开展各项符合时代特征,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自我教育主体的作用,引导同学全面发展。截至2016年,该校共有58个学生社团。截至2023年,防灾科技学院的经济管理学院共有10个专业社团。
防灾科技学院的学生社团分为思想学术类、科技实践类、文化娱乐类、体育健身类等四大类,有雨花石文学社、定向越野协会、AMS嘻哈社、国防军事爱好者协会、大学生政治研究会等社团。其中,雨花石文学社自2002年改编成立,距今已有十九年的创办历史,由爱好文学具有采、编、排能力的同学组成;定向越野协会由校体育部指导,加入该协会有机会参加北京各大高校的交流赛,协会的成员获得过北京三峰越野半程马拉松第三、第五、第十五的优异成绩;国防军事爱好者协会主要活动有军事博物馆参观、Wargame活动、造型讨论研习与军事知识科普等。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防灾科技学院共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0.4平方千米(600亩),分为南校区和北校区,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南北校区相距约1千米。
南校区
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地址为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学院街465号,为该校的主校区。该校区设有教学楼、南阳居宿舍楼、体育馆、游泳馆、操场、看台、餐厅、超市、网球场、篮球场、菜鸟驿站、医务室、实验室、理发店等基础设施。该校大型的升旗仪式、庆典活动、比赛赛事等一般都会在南校区举办,主楼为承基楼。
北校区
防灾科技学院北校区地址为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学院街465号。该校区设有教学楼、北辰园宿舍楼、餐厅、理发店、超市、奶茶店、面包房、实训基地、篮球场、操场、菜鸟驿站等基础设施。该校区承担该校的一些实训和实验实操,大多数试验场和实验室都在该校区,主楼是天仪楼。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在中国各地区防震减灾的岗位上,都有防灾科技学院的校友,如扎根陕西防震减灾事业的牛百勇、坚守西藏防震减灾事业的胡应顺等人。
所获荣誉
学校排名
2024年,防灾科技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83名。
学校荣誉
地理位置
南校区
北校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8 08:30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