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世界阳光工程爱心行动 于2000年3月由北京大学学生李宁忠在北京大学发起。该活动的宗旨是普及抑郁症的知识,帮助抑郁患者,并改变中国人心理健康观念落后的状况。活动的发起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呼吁全社会关注抑郁症,关注心理健康。
相关资料
当时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很严重, 但由于观念问题, 媒体很少讨论这些问题, 更没有人敢站出来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宣传心理健康。由于这种特殊背景,阳光工程爱心行动在全国引起的极大的反响,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而这种报道使抑郁症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得到迅速普及。
行动得到支持
阳光工程爱心行动得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包括当时的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登峰教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崔玉华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陈学诗教授、中国森田疗法基金会秘书长温泉润教授,副秘书长康成俊教授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小锋教授。 阳光工程爱心行动的早期活动包括首都高校巡回宣传,高校讲座系列,网上心理沙龙和网上咨询和救助。为配合该活动而设立的抑郁症科普网站, 阳光工程爱心行动的早期活动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在于它第一次掀起中国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公开讨论,并通过大量的媒体报道使抑郁症知识和心理健康观念得到迅速普及。 在阳光工程爱心行动之后, 中国媒体对心理疾病的讨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开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阳光工程爱心行动在中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史上有不小的贡献。
一览表
阳光工程媒体报道一览表(不包括网站报道)
电视专题
中央电视台 新闻30分 2000.4
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 2000.4
北京电视台 北京您早 2000.4
中国网络报道 2000.5
中央电视台 实话实说 噩梦醒来是清晨 2000.5.21
新华社 新华纵横 莫把抑郁视等闲 2000.5
湖南卫视 有话好说 善待生命 2000.6.7
东方电视台 东方视点 关注心理健康 2000.6.22
北京电视台 点点工作室 2000.6.27/28
新华社 天天谈 2000.7
北京有限电视台 成长网站 2000.6
澳门卫视 我的二十一世纪 2000.5
北京电视台 世纪之约 《心理健康 阳光灿烂》 2001.9.17
中央电视台 2001.9
中央电视台 心理健康内参片 2001.10
广播专题
北京经济台 网友大本营 2000.6
报刊专题
China Daily 2000.4.19 第3版 《Fighting against depression》
人民邮电报 2000.4.26 头版 《互联世界跳起阳光之舞》
三联生活周刊 2000 4.30 第8期 《抑郁:生活的另一种理由》
北京周末 2000.5.26-28 16版 《Dealing with depression》
北京青年 2000.5.8 第19期 《敞开心灵,拥抱阳光》
北京青年报 2000.6.22 《李宁忠:不为过去感到丢脸》
北京青年报 2000.7.2 《大学生心理怎么啦》
家庭 2000年第10期
中国青年 2000年9月号 《阻击“人类第二杀手”》
北京电视周刊
解放日报 《阻击“人类第二杀手”》
健康
健康与美容 2000年7期 《揭示抑郁症结再现青春活力》
婚姻与家庭 2000年11期
Los Angel Times
中国新闻周刊
青春潮 2000年第12期
青年文摘人物版 2000年12期
支部生活
心灵小木屋
北大青年 2001年12月
当代名流 2000年
文汇报 香港版 (2002-09-04) 副刊文海 <<阳光工程适用香港人>>
北京青年报2006年3月19日 抑郁症女生掌舵“走出抑郁”论坛
心理疾病严重性
历史的巨轮在我们的期盼和欢呼中缓缓驶入二十一世纪的码头,人类的物质文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但是,当我们惊叹于新兴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世界面貌的巨大改变时,我们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一个心理疾病的时代正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
根据美国的统计,美国目前有五分之一的人正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其中有一半以上得不到治疗。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心理疾病的确切统计数据。随着医学的发展,原来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很多生理疾病不断被征服。但是,病魔并未因此而退缩,它看中了长期被人类忽视的心理领域,大举进犯。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发展在征服生理疾病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专家预测,到2020年,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而由于女患者特别多,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列为女性健康的头号威胁,更可怕的是,抑郁症已经缠上了青少年。心理疾病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
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并不是在于它的治疗有多难,而是在于人们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和对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7年制定的宪章中,就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性方面的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单是不虚弱或没有疾病。”然而,时过半个世纪,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依旧淡薄,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陈学诗教授指出:“开展心理卫生普及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责任,而且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士协同进行,让人们都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知识。”
心理卫生事业
当我们将视线移回中国这个具有13亿人口的国度时,我们更痛心于自己国家心理卫生事业的落后:在国外和香港的大学,平均每1000个大学生就有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而中国的1000多所高校中,只有30%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而且很大一部分心理咨询机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才更少。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的城市都设有危机干预机构和预防自杀机构,但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大陆)却只有少数几个这样的机构。
·即使在医疗队伍中,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也十分落后,很多心理疾病常被误诊为生理疾病,或被忽视。
……
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落后,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人类心理健康意识落后的一般反映;另一方面,是心理卫生知识普及不够。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是一项庞大的长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事实上,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心理卫生工作者一直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吴南轩先生在二十世纪初就撰文指出:“除我国以外,日光照临之地,几乎无处不有心理卫生运动的踪迹”。1936年,中国就已经成立心理卫生协会,后因种种原因工作中断,直到1985年才得以恢复。1994年,14名心理卫生专家联合在《心理与健康》杂志上发出“进一步发展心理卫生事业”的呼吁。在创刊近六年的时间里,《心理与健康》杂志为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为什么中国目前的心理卫生事业仍然这么落后呢?
心理卫生运动
纵观世界各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心理卫生这项庞大的事业,需要政府的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仅靠专业人士的力量,不足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运动。根据我国的国情,寻找一条通过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来发展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是一条最佳途径。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心理卫生运动都是由非专业人士发起的,下面介绍的几个人物,堪称我们的楷模。
比尔斯
比尔斯(Beers .C.W)是一位美国学者。他在雅尔上大学时,其兄患癫痫。他听说此病有遗传性,整日处理恐惧、焦虑之中,后因
精神失常冈本常男
里根
1995年,美国第四十届总统里根发表一封公开信,告诉人们,他是数百万美国
早老性痴呆者之一。他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对早老性痴呆症的警惕,并促使人们更好的理解罹患此病的个人和家庭。里根先生在政治上为一代叱咤风云的人物,下台后,即使身患痴呆症,他还指示人们重视老年疾呆的研究。就象他当年患过肿瘤和南希做过乳房癌根治术一样,自己生了病也提醒别人一句,这促使许多患肿瘤的人及时做了健康检查,挽回许多人的生命。
蒂柏·戈尔
蒂柏戈尔是当今美国副总统戈尔的夫人,也是美国总统心理卫生顾问。戈尔夫人在1989年因儿子出车祸受伤,而陷入抑郁,后经专业治疗后走出抑郁。在亲身感受过抑郁之苦后,戈尔夫人和其他一些知名人士一起,发起了一场宣传精神疾病的运动。戈尔夫人牵头组织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采用卫星会议的方式,在全国有1000余个分会场,在这次会议上,克林顿政府有五位部长及20余位国会议员参加,可见其重视程度。也正是在这次会议期间,克林顿总统宣布了更为严格的对
精神残疾人群的就业及晋升标准,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福利。
世界心理卫生运动能够发展至今,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结果。作为一名身曾受抑郁症折磨的北大学子,普及抑郁症的常识,让更多的人走出痛苦,对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抑郁症摧毁了我大半部分的大学生活。这就是缺乏心理卫生常识的恶果。我在病愈后发起“互联世界阳光工程爱心行动”,就是希望能通过这个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敲响一个警钟,寻找一条通过社会力量来推动我国心理卫生发展的道路。
呐喊
我不是政界要人,也不是商界巨子,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北大学生:我没有权力,也没有财富,我有的,只是满腔热情和赤诚,我能做的,只是向社会发出一声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
--“让我们行动起来,推进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
如果你是政府官员,你就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政府行为推进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
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朋友曾经患过精神疾病,你就应该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告诉别人,以减少更多的不幸!
如果你是政界要人,就应该像里根总统和戈尔夫人那样,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帮助别人!
如果你拥有财富,就应该象冈本常男那样,用自己的财富造福更多的人!
如果你既没有财富也没有影响力,你也可以像比尔斯那样,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如果你是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你就应该告诉自己: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是我的责任!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仍要清醒的认识到:为了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健康和幸福,我必须学习心理卫生的常识!
在我发起“互联世界阳光工程爱心行”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医生到病友,从同学到老师,从企业到学校,从新闻媒体到心理卫生界的专家,他们都给我带来极大的鼓舞和帮助。但尽管如此,我仍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我深深感到,这是一项需要千千万万人共同支持和参与的事业。
我衷心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者能够走到一起,为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也希望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能切实抓好我国的心理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