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盆地
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带的盆地
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过渡带,阴山余脉与恒山余脉复合处。境内南北环山,桑干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海拔最高点2045.9米,最低点778米,平均海拔。
气候特征
阳原盆地基本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夏季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7.7℃,七月气温22.7℃,一月气温-10.2℃,年均温差33.4℃,稳定通过10℃以上积温312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842.4小时,年总辐射140.6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适中,平均全年无霜冻日期136天,年均降水量364.6毫米。
矿产资源
初步探明,阳原盆地有矿藏55种,矿点178个。主要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岩、沸石、膨润土、玛瑙、磷、铁、铝、锰、铜、钼、石墨等。其中原煤总储量4.27亿吨,主要是烟煤、常烟煤和褐煤,发热量达6200—7200千卡,且煤层浅、易开采;石灰石预测储量达10亿吨以上,其中具有开采价值的约5亿吨;磷储量,C1级6051.1万吨,含P2O52.38%,折矿480万吨;C2级11701.5万吨,含P2O52.64%,折矿1070.3万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低品位磷矿;赤铁、磁铁储量320万吨;膨润土总储量3200多万吨,是国内罕见的一种优质膨润土;石墨储量3000万立方米,可全部露天开采;铁锌钼储量2118万吨;优质矿泉水5处,水温43.5℃,内含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作为饮用、医疗和洗浴矿泉水综合开发利用。
地质遗迹
境内的泥河湾地层,是中国和世界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泥河湾层是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跨时代地层,记录了200—300万年来泥河湾古湖变迁的完整过程。地层中饱含着古湖时期的动植物化石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形成了一个“天然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古人类、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及新构造运动学的宝地,在国际地质界和考古界享有盛誉,尤其是在世界早期人类起源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泥河湾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文化现象—泥河湾文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地质和考古工作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已发现早期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其中100万年以上的就有25处,全国共30处。马圈沟遗址是迄今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泥河湾被誉为“人类的东方故乡”,泥河湾遗址群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2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0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在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中排列36位,在全省排第一位。
参考资料
阳原盆地.www.zjkyy.gov.cn.2015-3-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5 22:57
目录
概述
气候特征
矿产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