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阳周,汉置阳周县,属左冯翊。《
史记·蒙恬传》“
胡亥囚恬于阳周”即此。阳周故城,在陕西安定县(今
子长市)北。在县北三十里,一名驰武,俗讹为迟疑,本汉县也。秦将
蒙恬赐死处即此。
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陕西子长市、榆林市
横山区一带。《
汉书地理志》载:
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翟国,七月复故。属并州。县二十三。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畴。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在今甘肃省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重置阳周县,辖今正宁东部、南部地区和
宁县平子镇,属
赵兴郡(甘肃宁县城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按:《水经注》所说阳周故城,即西汉阳周县故址。
《
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关中诸郡”和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明确标识阳周地望在今无定河支流大理河和淮宁河之间,具体位置大约在今子长市境。
《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中,更加详细地标出了阳周的地望:“阳周故城位于子长市石家湾乡曹家坬村西,秦将军蒙恬曾在此驻兵,后被囚于此。”
清乾隆元年《
甘肃通志》记:“古阳周在走马水北,应在今延安府安定县北界。”清安定即今子长。
毕沅的《
关中胜迹图志》说得更明白:“汉阳周古城在安定县北,其地有怀宁河即走马水,出高柏山亦即桥山,与班、郦所述为合。”
皇兴二年(468),改赵兴郡为华州,阳周县属
华州。太和十一年(487),华州更名班州,阳周县属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为豳州。阳周县属之。
至此,阳周县不见于建置沿革记载。至于唐代编著的《
元和郡县图志》所称”真宁县,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是唐人以北魏重置之阳周县误指为西汉之阳周县。且《图志》本条下又称”後魏置泥阳、惠涉二护军,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罗川,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县“,所述“县南罗水”,在今甘肃境内,西汉时县西、北毗邻各县均属左冯翊,相距上郡尚远,故非阳周县,更非属上郡明甚。况后魏(编者按:即北魏)所置泥阳,即不在今甘肃境内。是各朝史籍已经明言西汉阳周县非北魏阳周县,与《史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汉书地理志》载上郡县、《水经注》载阳周故城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