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技艺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中国自公元前6世纪即发明了生铁冶铸术,比欧洲早了16个世纪。由此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和西方迥然不同的钢铁冶炼技艺体系,创造了铁器时代与钢铁文明。阳城则是中国生铁冶铸术的重要留存地。
山西阳城古称获泽,唐武德初曾短暂作为泽州治所(后移治于今晋城老城),天宝年间改阳城县。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天然石洞繁多,地势险要,铁矿资源易于开采。这些地理条件为阳城当地生铁冶铸术的形成创造了良好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机耕的推广,阳城犁镜生产逐渐萎缩,至90年代后期冶铸作坊已全部停产,阳城生铁冶铸艺人及铸炼设备均大量流失。
工艺特征
阳城生铁冶铸术主要包括坩埚炼铁、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制作。
坩埚炼铁,起始年代不详,特点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大量用煤冶炼,且可利用粉矿,成本较低。但缺点是金属收得率低,产品含磷、硫较高。
犁炉炼铁使用的犁炉是具有合理炉型、修筑简便、经久耐用的传统炼炉,传统上用晋城所制风箱鼓风,铁水成分的炉前控制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
阳城的坩埚炼铁和犁炉炼铁即是中国生铁冶炼技术的代表作,以一地兼具这两种冶铁术的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
工艺流程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共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熔炼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
第二步:以当地江木等优质木材烧制的木炭作为熔炼的还原剂。烧制木炭的原材料要求“三茬七炭”(即七成成炭,另三成仍为木茬),保证烧制原材料的强度较高,不易压碎。
第三步:师傅们通过看火色、辨铁水等方法掌握炉况、火候及铁水成色,恰到好处地把握铁水的化学成分和温度。
第四步:熔炼师傅从出铁口舀出一小勺铁水,观察其色泽及表层纹样变化,判定其成色。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坩埚炼铁、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铸造均传承有续,具有丰富的科技、人文内容,堪称国之瑰宝。这一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技艺价值。
阳城犁镜制作技艺富有特色,有自成体系的完整的工艺规范,堪称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值得珍视与保存发扬。对其冶铸工艺进行总结,于进一步了解早期铁范铸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阳城生铁冶铸术堪称中国生铁冶炼术的代表作,它的历史价值、技艺价值和文化价值极为重要而独特。
传承人物
吉抓住,男,汉族,生于1946年,山西阳城人。2007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阳城县申报。项目名称: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保护措施
山西省有关方面搜集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有关资料,以展览的形式在旅游景点皇城相府向外展示。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也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人气。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华觉民亲赴阳城,在皇城相府建立了中国冶铁发展史博物馆,回收和保护犁炉、镜范、犁镜、工具、设备等实物,配以图片和文字,让游客了解中国古代冶铸技艺的辉煌灿烂。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得到传播发扬和保护。
山西省政府于2009年建设山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传习基地(传习所)。传授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相关的非遗文化知识,使游客了解学习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内容,发扬传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2014年,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非遗展示场馆在晋城市建立,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传承得到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阳城县文化馆获得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阳城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7年12月10日,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泉州府文庙广场举办,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在其中被展示。
代表作品
阳城犁镜
阳城犁镜的铸造在明清之际已甚兴盛,直到20世纪80年代,依然伴随着农耕社会下庄户人家的生活。犁镜用来翻土成垅,是耕犁上必备的重要部件。阳城犁镜因质地坚硬、利土、不沾土、耕作轻便,成为广大农民喜爱的名牌产品,最盛时有犁炉数十座,年产七十余万片,有四百多个品种,除供应中国国内各地区外,还远销朝鲜、日 本、尼泊尔、不丹等国。而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主要包括了阳城犁镜的制作。
参考资料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详细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1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工艺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