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戏院
民国三十八年开业的戏院
阳明戏院是过去在阳明戏院尚未建起前,士林夜市那块地方是个大水沟。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小贩在那里做生意。后来阳明戏院盖了起来,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人来往,也带动四周的小贩和生意人,以阳明戏院为中心逐渐汇集起来。在长时间聚集、伸展的结果,士林夜市产生了今日的风貌自捷运剑潭站出口往北行,阳明戏院的广告看板特别显目。这家老戏院开业于民国三十八年,当时的士林已有位于大西路的士林戏院。这一年,士林镇与北投镇共设草山管理局特别行政区,翌年改称阳明山管理局。彼时文林路称做“大马路”,其实仅是一条小石子路而已。四十九年底,洪聪敏取得多数股权成了负责人,此后阳明戏院一直由洪家经营。
历史沿革
洪家经营戏院的资历可溯自日据时期,洪聪敏的父亲即与日本人合资经营淡水剧场。洪聪敏自幼在剧场长大,接掌阳明戏院后,他和妻子洪李惜带着子女几乎以戏院为家。
长子洪传统将他们一家人共同打拼的历程娓娓道来:“一般戏院大约需要七、八位员工,我们都是自家人来做。妈妈、姊姊当售票员,我们四兄 弟在机房做助理,临时有放映师请假或离职,就轮流接手充当放映师。” 这番磨练造就洪家子女个个熟知场务大小事。
士林区戏院的兴衰和夜市发展及学校迁设息息相关。1961年,东吴大学启用外双溪校区,翌年中国文化学院创校,又一年,铭传商专迁到中山北路五段,新一波的观众潮带动立、民族、光华等新戏院相继设立。
名气远播国外的士林夜市源自四十八年,初时仅限于阳明戏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宫庙口,四周仍是条条水圳。六十年代以后圳沟纷纷加盖为新路,摊贩聚集更多,夜市范围扩大,声名渐渐在全市传开来。五家戏院集中在市场周遭,观众大多是士林、北投境内的大专院校和高中学生群。
背景介绍
在娱乐尚未多元化的年代,看电影是最普遍的阖家娱乐,对洪家众子女而言,能在平日观众略少时偷得片刻闲,溜出戏院透透气,才是他们最期盼的事。1970年代以前,阳明戏院自下午一时营业到晚上十一点歇息,一天只映五场。之后加映十一点午夜场,国片巅峰时期再追加凌晨一点的主夜场。
递票与撕票之间 参与台湾电影发展史。“经营电影院这一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能休息,别人放假,我们反而更忙,尤其过年期间最忙。”电影院是洪李惜唯一待过的工作地点,一做就是五十年。从二、三十人的歌仔戏团登台演出、上演新剧、播放黑白默片、有声国语片、日片、西片到彩色国语片,在她忙而不乱的递票、撕票之间,不知不觉参与了一部台湾电影发展史。而她最深刻的感触是:“电影水平愈来愈提高了,现在都演西片。”
专科学校时期的铭传为女校,洪家三子洪传福形容,那时每天傍晚都有一大群男生等在戏院前广场,巴望心仪的女孩子经过。铭传下课后,五、六百名学生先后蜂拥而过,有的约会,有的看电影,有的买吃食回租屋处,一直到八点过后人群才渐散去。摊贩也选在这尖峰时刻猬集做生意,加上十余线站牌上下公车的乘客,戏院前往往挤得水泄不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2:0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