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灵山位于四川省
巴中市北枣林镇境内,距巴中市城区仅21公里。主峰高1424米,总面积64平方公里,是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是川东北佛教、道教文化的传播地。
发展历史
它历史悠久,自北魏以来就是道教、佛教圣地。相传于嘉靖年间,鼎盛于咸丰。阴灵山,三易其名。最早名为:鞍玄山,后顺治年间,四川总督李氏。为治母眼疾,苦苦祈祷,菩萨显圣,医好了老夫人的眼疾,特赐名:“灵应山”,以铭感救母之恩,又新修庙宇13座,重塑菩萨金身。后
文化大革命被毁,重建之后再次更名为:“阴灵山”。自此、阴灵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石刻书法碑林,而名扬川陕,誉满巴蜀。
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自此经历了“三毁三修”。最早因其地势险要,形似马鞍,常年有玄气密布,故名:鞍玄山。后时任四川总督的李国英,闻其神灵慕名来到“鞍玄山”拜道士治家母眼疾,后母亲眼疾得以复明,念其灵验特赐名:灵应山。其母眼疾“复明”,似乎寓意着“反清复明”的天意,李国英是汉军正红旗人,虽有意复明,却深知气数已尽。为表遗志,他把“鞍玄山”冠以“反清复明”聚集地之罪,借以毁掉所有建筑。然后又大兴修建,宏伟又庄严的“灵应山”依山而起,佛塑金身,香火不断,成为当时四川佛教文化传播地。咸丰年间,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灵应山”的寺庙因建造颇美,佛素金身,曾一度被毁被偷。后由当地能工巧匠自发组织进行重建。自咸丰八年开工至光绪三年完毕,经过45年的重建工作。饱受历史的摧残和毁坏的“鞍玄山”,从此山上常年鲜见阳光,反而雾气弥漫,但是佛祖依旧灵验,于是又更名为:“阴灵山”。此时,是历史最鼎盛的时期,大小寺庙四十九座,凌霄阁楼隐匿于山势,林木秀美,山石奇异、闻名遐迩。然而于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阴灵山再度被毁于一旦。后来文革结束,经当地政府的抢修及维护,勉强修缮了部分建筑,寺庙减至13座。而后,时任平梁区委书记的张崇渔同志历时8年,途经全国各地苦寻墨宝,增建了石刻碑林1384块,属全国四大书法碑林之列。
地理环境
灵山通天地,神奇多山川;举目红日近,俯首白云低;人行古刹处,客在云烟间;景色钟神秀,气象胜峨眉。
阴灵山风景区,位于巴城西北21公里的灵山村。海拔1421米,幅员面积66.7平方公里。以绮丽的风光、俊俏的山势、清湛的石刻、悠久的文化、浓厚的红军精神,而中外驰名,享誉川北!有:“川北胜秀”之美誉。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巴山南麓。
自然资源
阴灵山景色之美,妙不可言之于笔。景区内树藤攀岩,有罕见的人头石,晒经石、老君石、飞来石、犀牛石、望月石、晒羞石、鹰嘴石、人熊石、低头岩、舍身石、四脚蛇石.等怪石奇峰.亦有逍遥树、弥勒樟、洞宾杉、处女松、翠柏树,等百年珍稀古木.他们分布于古刹周围和林间小道.百年以上的翠柏大树最为稀景,有的树高30余米,胸径近2米,数量不胜数。各类古木簇拥寺院,树叶青翠,枝繁叶茂,缠藤垂地,遮天蔽日,郁郁森森;林中,偶遇珍稀异兽出没其间、云遮雾盖、神秘莫测.步入林中,蝉鸣林静,空气清新,清凉客人,使人气定神闲,琐屑顿失,烦恼亦!在绿茵呵护下,物我交融.可谓是“千姿百态称奇绝、神笔难汇美姿容”.
阴灵山历史悠久,事不可尽之于言。自隋唐以来,先后成为道教,佛教传播信仰的圣地。一九三三年,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部,亦设在灵山“关帝庙”。时至今日,山上原建寺庙13座,新建大雄宝殿3栋.塑佛像百余尊;居尼姑,僧人及居士60余人.灵山,佛光普照,历年农历:正月十六,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二十九,香火鼎盛,客流量均在万人以上,方圆数千里的善男信女,朝山拜佛,香烟缭绕;清朝年间。英,美传教士,法国修女慕名前来传教修习。因此,灵山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汇集有国家领导人,解放军高级将领,世界各国名人,骚客的书法墨宝——共计1383块,并由张崇鱼同志、蹇圳同志组织镶嵌在景区各处。灵山的书法石刻,可谓“百家艺术汇墨海,灵山碑林誉中外”。在1989年的明间文化艺术研讨会上,同时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进行了科研和探讨!次年,阴灵山石刻碑林文化加入中国书法碑林的席地,与“西安书法碑林,台湾南门碑林,山东曲阜孔庙碑林”并驾齐驱,成为中国四大书法碑林之一。
现有的服务条件:阴灵山旅游公司占地2500㎡,设有旅游餐馆,旅社,茶楼、钓鱼台以及其他休闲的游乐场所。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环境舒适,条件充沛,同时可接待400人用餐、150人住宿,有大小会议室各一个,分别可容纳20—100人召开会议,停车场可停放60辆车,其他设施正在逐步落实完善。另设,导游解说,书法拓印,代办交通。
阴灵山也许没有桂林山水那样“秀甲天下”,也没有黄龙那样“色彩丰艳”,有的只是一份恬静与安适,如果您想体味地道的农村乡野,纯翠的自然景色,那么独特又美妙的阴灵山,一定会带给您一个愉快又满意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