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气象学用语,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冬季
北京的近地曾经常会出现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天气,天空从早到晚都是灰蒙蒙的,这就是阴霾天气。
形成这种天气的原因是,在大气环流相对稳定时期,大气层结稳定,近地层空气流动(风速)很小,大气会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加上近地层空气湿度大,以及各种污染物的堆积,而形成了阴霾天气。霾和雾看似相似,实际上却不同。雾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霾是空气中微小的
可吸入颗粒物累积得过多而形成的一种薄薄的“灰幕”。
由于阴霾天气条件下,空气中的烟尘和污染物较多,不利于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的健康,在这样的空气中停留一定时间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会显著加剧,健康人群中也会出现不适症状。另外,阴霾天气出现时,由于光线不足,很容易使人的心情忧郁和情绪低落,甚至会诱发抑郁症。
首先,要注意天气的变化,一旦出现阴霾天气,应尽量减少外出,更不要在这种天气下做锻炼;要多喝水,并适当在水泥地面洒一些水,压灰尘;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少做户外活动;注意情绪调节,光线太暗时,尽量打开电灯,听听音乐,尽可能地控制忧郁烦闷情绪,防止疾病的发生。
1、少出门,戴口罩。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戴口罩对于
过敏性哮喘的人来说更重要,口罩可以防止一些灰尘进入鼻腔,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3、适当补充点儿
维生素。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此外,由于雾天、阴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可以喝点儿
咖啡,听听音乐来改善这种低沉的情绪。
阴霾的危害主要在于一旦被人从呼吸道吸入,就会沉积于人的肺泡,沉积肺泡的烟尘被溶解后进入血液,容易造成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部分被细胞吸收容易破坏细胞造成尘肺。霾中所含有的其他有害物质如
二氧化硫主要是刺激人的呼吸道,对人的危害更大。阴霾严重时,其内的污染物杂质可使人的中枢神经发生病变,引起肺水肿或
慢性气管炎,特别是当人们吸入肺部,严重时可导致肺气肿及肺癌等症。另外,霾中的化学烟雾,当浓度达到某一界限后,就会对人的眼睛、呼吸道产生危害。霾中的
一氧化碳,当其浓度为900PPm时,人接触1小时就会感到头痛、眼睛呆滞;当浓度达到1200PPm时,人接触1小时就会神经麻痹,有生命危险。霾中的碳氧化物,对人的眼、鼻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将对肝、胃和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产生破坏作用。除此之外,阴霾天还会影响人的情绪,因为整天天气都处于阴霾沉沉,太阳昏黄阴暗,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使得甲状腺素、
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
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也就会显得无精打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