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防御战役
依托阵地抗击敌人进攻的防御战役
阵地防御战役,依托阵地抗击敌人进攻的防御战役。分为野战阵地防御战役和坚固阵地防御战役。目的是掩护重要战略方向,保守重要目标和地区,争取时间为进攻创造条件。具有战线相对固定、作战行动紧张激烈、情况复杂多变等特点。
依托阵地进行的防御战役。防御战役的样式之一。分为野战阵地防御战役和坚固阵地防御战役。目的是掩护重要战略方向,保护重要目标和地区,争取时间,为进攻创造条件。阵地防御战役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冷兵器时代,出现了具有某些阵地防御特征的作战。火器出现后,发展为要塞和堑壕、交通壕、火炮工事等组成的野战阵地,增大了防御纵深。19世纪中叶,防御兵力增多,利用野战工事,建立预备队以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普遍采用攻守结合的战法。20世纪初,野战阵地防御在较宽正面和较大纵深内实施,规模扩大,形成了集团军阵地防御战役的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阵地防御战役达到了方面军(集团军群)规模。一些国家建立了永备筑垒地域,并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形成了纵深较大的堑壕防御体系。防御地带通常由2~4道阵地组成,梯次配置兵力,充分运用火力,广泛实施反突击消灭进攻之敌,并开始出现对坦克和对空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防御体系趋于完善。军队装备了大量坦克、飞机,阵地防御战役规模扩大到方面军群,有的阵地防御战役兵力达百万余人,形成了大纵深(最大250~300千米)、多地带(最多8或9道)的阵地体系。多梯队、诸预备队的战役部署,组织了严密的火力、障碍物配系,以及对坦克和对空防御。战后,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和坦克、空中机动部队的大量使用,更加强调阵地防御战役的纵深性、全方位和立体性;普遍重视运用火力,加强工程保障、电子对抗和对核化生武器的防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开始由于武器装备较差,通常力避阵地防御作战。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善,进行了一些战役规模的阵地防御。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进行了长时间的坚固阵地防御,取得了组织宽正面、大纵深阵地防御作战的丰富经验。阵地防御战役,战场相对固定,战线相对稳定;防御设施比较完善,有利于长期坚守;反突破、反空降、反合围斗争激烈。基本要求:①周密组织侦察,正确判断情况,确定战役方针,定下战役决心。②建立防御战役部署,在整个战役方向上,构成大纵深、全方位、有重点的防御体系。③周密制定战役计划,密切诸军种、兵种协同动作。④广泛动员人力、物力,构筑各种防御工程,提高生存能力,增强防御的稳定性。⑤运用多种作战手段,破坏敌人进攻准备,并防范敌人袭击和破坏。⑥严密监视敌人动态,及早发现敌人行动的征候,顽强地抗击敌人的进攻。⑦研究和掌握敌人空袭和空降行动规律,适时组织反空袭和反空降作战,打破敌人的空中突击和垂直包围。⑧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组织战役反击,消灭突入之敌,稳定和恢复防御态势。战役防区的大小,根据战役方向的重要程度和地理条件,当面进攻之敌的规模、企图及战役军团的任务、编成而定。兵力兵器的配置力求疏散、隐蔽,保持相应的战役密度,减少敌方火力造成的损害。大型战役军团通常由前沿到纵深划分2或3道防线;小型战役军团一般防守一道防线,每道防线设置2或3道防御地带,每道防御地带并列划分若干师防区;视情况在第一道防线前设置警戒、掩护地带,并在两道防线(防御地带)之间建立侧方阵地,形成多层次、大纵深、全方位的防御阵地体系。阵地防御战役的准备,由于战役军团受领的任务和条件不同,准备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坚固阵地防御,有预先设防的基础,战役准备主要是对预先准备的补充和加强。野战阵地防御,一般是临时设防,通常有敌情威胁,准备时间短促,甚至边打边准备。无论在哪种条件下进行准备,都须立足于应对最困难、最复杂的局面,精心计划组织,力争先敌完成,以占据主动地位。阵地防御战役的作战行动紧张激烈,情况复杂多变,战役指挥员须紧紧把握关系防御安危的重心和行动。主要包括:①反突破。坚持藏打结合的原则,采取各种手段抗击敌空中和远程火力打击,保存防御作战能力。以远战火力和特种部队袭击敌人集结和展开地域的重要目标,阻敌开进,迫其主力过早展开,迟滞、疲惫敌人。以短促的火力反击和强烈的电子干扰,破坏敌人的火力准备。敌进攻发起后,及时掌握主要方向一线的情况,充分运用火力和适时机动兵力,与敌反复争夺,坚决制止其突破。当敌突破防御并向纵深发展时,迅速断桥破路,扼守要点,控制通道,割裂敌进攻队形,阻敌扩张。抓住敌孤立突出、翼侧暴露等时机,适时组织出击、反击、袭击,各个歼灭突入之敌,制止敌方向战役纵深突贯,为而后行动创造有利态势。②反合围。做好全方位防御的各项准备,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敌方从翼侧迂回和纵深合围,特别要防止敌人从空中垂直包围。一旦主要兵力集团遭敌围攻时,须沉着应战,扼守安危所系的要点,制止敌分割。处于合围圈外的部队,积极钳制、袭击敌人,保持支援、供应的通道通畅或实施空中补给,保障被围集团能长时间坚持防守地区。时机成熟时,集中优势兵力,选敌薄弱部位,内外夹击打破敌之合围。③反空降。正确判明敌方空降企图,集中兵力应对敌空降主力或对防御威胁最大之敌。力争将空降之敌消灭在空运途中或着陆立足未稳之际。当正面防御形势严重,不迅速扭转将危及防御全局时,则以主力抗击地面之敌进攻,以一部兵力阻击、监视空降之敌,稳住局势后再歼灭空降之敌。④反突击。宜积极、慎重、有准备地进行。善于分析战场情况,预见发展,及时捕捉有利战机。选择便于机动和便于向敌翼侧突击、易于达成包围的地区,集中兵力,对反击目标形成局部优势,力求速战速决。反突击成功后,迅速调整部署,恢复防御体系,做好再战准备。反突击发展不利或不宜继续进行时,须巩固有利地区,加强防守,为而后作战或上级预备队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在战役的全过程,须采取各种手段,抗击敌兵力、火力的纵深打击,尤其是精确制导武器的突击。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军队进攻能力大大提高,阵地防御战役更加强调快速应变、全纵深、全方位的防御,兵力、火力机动将更加频繁,提高生存能力和保持防御稳定将依赖于坚固的防御工程。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1 15:3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