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在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汇处一代,是
哈尔滨南岗区的一个亮点,恐怕与这座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有关。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
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1907年随调防的俄军从公主岭迁来哈尔滨。1912年2月25日,在现址建起一座木结构的教堂(2000年7月13日,在改造周边环境的时候拆除。),1930年10月在木结构的教堂旁,开始建造这座砖石结构的现存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1935年10月6日落成。
直到16世纪,
俄罗斯人们推翻外来民族统治,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民族意识空前强烈。于是,俄罗斯艺术逐渐摆脱了外来艺术模式的桎梏,注重民族特色,创造出独立的民族个性。
这个民族个性鲜明地体现在教堂建筑上。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俄罗斯建筑家们,根据地域气候特点将拜占廷教堂的拱顶改为帐篷尖顶,以便积雪无法留存。又从阿拉伯人教堂钟形圆顶获得启发,将一些教堂的屋顶设计成圆球形状,便出现了有的教堂屋顶上兼容了这两种造型,形成了建尖圆高低,错落有致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价值就在于此,是摆脱外来影响之后的俄罗斯风格的教堂建筑经典。建筑结构复杂,装饰线脚丰富,墙体红白相间。正门上方的钟楼上,冠以小穹顶的帐篷顶,在主体建筑上部设计了一个洋葱头顶,前呼后应。正个建筑给与人的是韵律的美,造型的美,色彩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