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迪亚是古希腊的一个地名,传说中这是一块世外桃源般的乐土,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只有欢乐和满足,没有纷争与罪恶。《阿卡迪亚的牧人》画面展现的是阿卡迪亚一块宁静的旷野,天色渐暗,夕阳照耀着整个大地,有四个人正围着一座石墓仿佛在探讨什么问题。
一个满脸胡子的牧人单腿跪在地上,正一字一字阅读碑上的铭文;在大胡子左侧,有一个牧人手抚墓顶,低着头看他阅读。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不识字的人,等待着从别人口中揭晓答案;大胡子对面的一个年轻人,手指着铭文敬畏地看着后面的女牧人。女牧人一只手放在年轻牧人的背上,姿态从容庄重,仿佛一面抚慰着年轻的牧人,一面陷入哲人般的沉思。她构成了全画最突出的色彩,这个女性形象令人费解,有人说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征。
墓碑上用拉丁文写的是“Et in Arcadia ego”——“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据美术史学家解释,这个“我”指的是“死神”,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对“死亡”的讨论和思索。不过整幅画的基调是宁静优雅的,使人丝毫感觉不到死亡的可怕。
尼古拉·普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靠塞纳河畔的一个名叫安德利镇,父亲出身贵族,并参过军。尽管普桑从小喜爱艺术,但父亲仍让他攻读拉丁文,以备将来当一名法官。恰巧,一位旅居安德利的法国画家康坦·瓦兰(Quentin Varin 1570-1634)发现了普桑的艺术秉赋,鼓励他坚持学绘画,终使他如愿以偿,走上了艺术的道路。最初,他从一位鲁昂画家儒佛内(Jouvenet,1644-1717)处学了一段时期,不久,来到了巴黎这个艺术家荟萃的中心。巴尔扎克在他的短篇小说《玄妙的杰作》里描述过普桑进京求艺的曲折经历,不过,在小说家的笔下,难免有虚构之处,不作为凭。
到巴黎之后,他首先结识了负责保管国王艺术珍品的亚历山大·库图瓦。此人给普桑提供了饱览许多世界艺术品的机会,尤其是拉斐尔的绘画,几乎使他钦佩得五体投地,这是他日后成为坚定的古典主义艺术家的重要启迪。 普桑性格沉静,为人耿直,不苟言笑,也不事权贵,当他初次受到屈辱时,愤然离开了巴黎,又回到父母身边。在家乡病了一年,才外出为人作画。1621年,他二次到达巴黎,并与比利时来的腓力普·德·尚帕涅结为挚友;次年,即受雇为卢森堡宫作装饰画,渐渐被上层人物所注意。这其间,他结识了一位关键人物--旅居巴黎的意大利诗人马里诺(Marino)骑士。他为马里诺的诗篇画了许多精美的插图的同时,在这位诗人的影响下研读了不少意大利古典文学与哲学著作。
1640年,普桑被路易十三邀请回法国,任宫廷首席画师,并领导装饰王宫的工作。但其他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使他愤然离去。1642年,他离开法国回到意大利,从此再也不愿返回巴黎。1642年,普桑回到罗马以后,不再追求荣誉,只是潜心作画,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探索,创作了《七件圣事》、《所罗门的判决》、《利百加》及历史风景画《福西戎的葬礼》、组画《四季》等,这些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创作出的杰作,其中,组画《四季》更是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寓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