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缓释片,英文名为Aspirin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本品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处方或者非处方均可,有镇痛作用、抗炎作用、解热作用、抗风湿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主要适用于预防-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痿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为阿司匹林
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
分子式:C9H8O4
分子量:180.16
所属类别:
化药及生物制品>>
解热镇痛抗炎药>>有机酸类>>羧酸类
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湿气易变质遇。
适应症:
用于预防-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痿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规格:
50mg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剂量 50-150 mg(1-3 片),每日一次。或遵医嘱。应整片吞服。
不良反应:
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如胃痛和胃肠道轻微的出血。偶尔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胃出血、胃溃疡以及主要在哮喘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和皮肤反应)极少见。有报道个别病例出现肝肾功能障碍、低血糖以及特别严重的皮肤病变(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小剂量乙酰水杨酸能减少尿酸的排泄,对易感者可引起痛风的发作。极少数病例长期服用本品后由于胃肠道隐匿性出血导致贫血,出现黑便(严重胃出血的症状)出现眩晕和耳鸣时(特别是儿童和老人)可能为严重的中毒症状。如果出现没有列举的副作用时,请及时将这些副作用告知医生或药剂师。一且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以便医生能及时判断副作用的程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禁忌:
1、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
2、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
3、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4、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5、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肠胃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
6、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7、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注意事项:
因使用本品可引起哮喘发作,故支气管哮喘、花粉性鼻炎、鼻息肉或慢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过敏性症状)患者,对所有类型的镇痛药、抗炎药和抗风湿药过敏者及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反应如皮肤反应、瘦痒、风疹的患者应慎用本品。由于本品是缓释制剂故不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紧急应用。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如香豆素衍生物,肝素,低剂量肝素治疗例外)者慎用。避免与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选择性 COX-2 抑制剂合并用药。慢性或复发性胃或十二指肠病变患者慎用。当患者服用该药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时,应停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本品可能引起致命的、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例如剥脱性皮炎、Stvens John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缓解症。这些严重事件可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出现。应告知患者严重皮肤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在第一次出现皮肤皮疹或过敏反应的其他征象时,应停止使用本品。本品宜在饭后用温水送服,不可空腹服用。手术前服用本品请通知医生。少服或忘服本品后,下次服药时不能服用双倍的量,而应继续按规定和医生的处方服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孕早期及孕中期时应慎用本品,因本品在分娩时可增加母亲和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故妊娠最后三个月的妇女应禁用本品。乙酚水杨酸及其降解产物能通过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慎朋,尚服用大剂量时(每大超过150mg)应终止哺乳。
儿童用药:
尽量避免使用。小儿患者,尤其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Syndrome)有关,严重者可致死,中国尚不多见。
老年用药:
慎用,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1.抗凝血约(如香豆素衍生物、肝素)。
2.同时使用含可的松或可的松类似物的药物,或同时饮酒时引起的胃肠道出血危险。
3.某些降血糖药(磺酰脲)。
4.氨甲蝶岭。
5.地高辛、巴比妥类和锂。
6.某些镇痛药、抗炎药和抗风湿药(非淄体类抗炎镇痛药)以及一般抗风湿药。
7.某些抗生素(磺胺和磺胺复合物如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8.三碘甲状腺氨酸。
药物过量:
过量或中毒表现:
1.轻度,即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加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视力障碍等。
2.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蛋白脲。怀疑服用过量时应立即告诉医生,医生可根据中毒症状的程度采取必要措施。
药理毒理:
本品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吸收完全,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1~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吸收后,大部分在肝内水解为水杨酸。水杨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5%~90%。水杨酸盐结合率为65%~90%。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和脑脊液。水杨酸代谢成水杨尿酸及葡糖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游离水杨酸及结合的代谢物从肾脏排泄。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还可通过乳汁排泄。
贮藏:
密封,在干燥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