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1937年12月31日出生于
匈牙利,
以色列和
瑞士双重国籍,生物化学家,以色列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以色列理工学院拉帕波特医学研究院教授。
人物经历
1937年12月31日,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出生于匈牙利
考尔曹格(Karcag)。
1956年,入读于希伯来大学哈达萨医学院(Hebrew University—Hadassah Medical School)。
1960年,任职于马格尔实验室(Mager’s laboratory)。
1967年—1969年,重回马格尔实验室。
1969年,获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69年—1971年,在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72年起,任教于以色列理工学院。
2000年,当选为以色列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获得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阿夫拉姆·赫什科发现人体细胞通过 “贴标签”的方法,将那些被“贴上标签”的蛋白质进行降解。他通过设计高选择性的实验研究系统,发现了泛素通路复杂级联反应对细胞蛋白的降解过程,证明了泛素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作用。该发现可帮助解释人体免疫系统的生化机制,同时也提示如果细胞蛋白质降解处理过程发生障碍,人体会发生癌症等疾病,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新型抗癌药物(Velcade)。
阿夫拉姆·赫什科编著的论著有《Proposed role of ATP in protein breakdown: Conjugation of proteins with multiple chains of the polypeptide of ATP-dependent proteolysis》《Components of ubiquitin-protein ligase system: resolution, affinity purification and role in protein breakdown》《 ATP-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ubiquitin-protein conjugates》《The protein substrate binding site of the ubiquitin-protein ligase system》《A multicomponent system that degrades proteins conjugated to ubiquitin. Resolution of components and evidence for ATP-dependent complex formation》《The cyclosome, a large complex containing cyclin-selective ubiquitin ligase activity, targets cyclins for destruction at the end of mitosis》等。
人才培养
2012年,阿夫拉姆·赫什科在接受《
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中国的年轻学者:“必须要有明确目标,要坚持自己研究方向和假设;必须要有毅力并坚持不懈地工作。研究手段或途径可能会出错,如果你发现路走不通,就应该及时改变研究途径和手段,利用新的技术,进行调整。”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阿夫拉姆·赫什科的父亲莫谢·赫什科(Moshe Hershko)曾在当地一所小学任教。阿夫拉姆·赫什科的母亲肖莎娜·马吉特(Shoshana Margit)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平时给当地孩子们上一些英语和钢琴课。阿夫拉姆·赫什科兄弟共两人,他的哥哥的名字是哈伊姆(Chaim)。
阿夫拉姆·赫什科的妻子是生物学家朱迪斯·赫什科(Judith Hershko),两人育有3个儿子。
人物评价
“阿夫拉姆·赫什科为培养中国高级科学人才、促进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阿夫拉姆·赫什科在发现泛素依赖性蛋白质降解的机制功能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Hershko stand out in their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overy of both the mechanism and the functions of ubiquitin-dependent proteolysis)。”(沃尔夫基金会评)
人物影响
2019年3月,以阿夫拉姆·赫什科名字命名的“阿夫拉姆·赫什科中国生物实验中心”在合肥生命科技园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