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娇怨
唐代刘禹锡诗作
《阿娇怨》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描写陈皇后被弃后,希望君王对她的爱情尚存,盼望能再见到君王的复杂情感。此诗精练含蓄,字字含情、句句写怨;人物的动作、心态、表情,故事的叙述,全在其中。
作品原文
阿娇怨1
望见葳蕤举翠华2,试开金屋扫庭花3。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阿娇怨:即长门怨。阿娇:汉武帝姑母大长公主的宠女。
2.蒇蕤(wēi ruí):本义为玉竹,这里形容羽饰的华丽、盛大。翠华:顶端修饰着翠羽的旗子,皇帝的仪仗。
3.金屋:指阿娇所住之处。
4.幸:皇帝驾临。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的女儿,泛指王宫贵族。
白话译文
阿娇望幸心急切,打发宫女去伺察,遥望中见羽饰翠华旗,宫女急忙转回告诉她,阿娇惊喜万分立即传下话,吩咐宫女开屋扫除庭内花。
未知片刻宫女又来报,说是武帝幸往平阳公主家。
创作背景
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称陈皇后)以后,擅宠骄贵,但十余年无子。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恚愤欲死。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上(穆宗)自复道出城幸华清宫,独公主驸马、中尉神策六军使帅禁军兵千余人扈从,晡时还宫,穆宗时晡即位,即耽于游宴,刘禹锡追寻汉代前事,作此诗予以讽刺。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很短。劈头就以“望”字领起:“望见葳蕤举翠华”。阿娇望幸心切,遣宫女时刻伺察武帝动静。宫女不能接近武帝近卫,只能机灵地守候遥望。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见皇帝的仪仗──装着羽饰(即葳蕤)的翠华之旗举动,便赶紧回来报信。
“试开金屋扫庭花”,集中写阿娇听到消息后的反应。她吩咐宫女打开金屋,扫除庭前落花。“开”、“扫”两字下得精妙,可以使人想象到誓贮阿娇的金屋之门虽设而常关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显示出一个失宠皇后的典型环境。“试”字尤妙。
“须臾宫女传来信”为全诗最紧张语。“须臾”两字应理解为从阿娇心中道出方觉味浓。阿娇正在暗自思忖,宫女忽又第二次来报。对于“须臾”之间,会有什么变化,阿娇此时思想上急于想听,却又十分怕听;十分怕听,却又不能不听。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都包含在“须臾”两字之中。
“言幸平阳公主家”,以宫女的妙对作结,不正面写阿娇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细绎诗意,确实如此。对于宫女来说,帝来幸,好说;帝不来幸,不好说。帝幸别处,犹好说;帝幸卫子夫家,便不好说。不好说而又不能不说,煞是难对。聪明的宫女经过思考以后,决定说帝幸平阳公主家,而不说幸卫子夫处。这是因为平阳公主虽为阿娇不喜之人,但她与武帝毕竟是姊弟关系,说出来不致过分刺痛阿娇怨妒之心;且卫子夫因平阳公主而得幸,故借平阳公主为说,阿娇心中也已有数,即使明知是谎,也不致追究。一个“言”字,充分突出了宫女的随机应变和善于圆转。而宫女这样做,正说明了阿娇的怨怅和恚愤,已经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读此诗,愈能见出此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
这首小诗,仅仅选取武帝车驾过长门,幸平阳这个生活断面来描写的。它只叙事,不抒情,而情寓事中,让怨愤从人物活动中隐隐透出。阿娇得知驾幸平阳家的消息后的情景,诗人一字未提,后面留下的删节号将生发无限的画外虚境,引起读者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去联想、思索。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王尧衢《唐诗合解》:篇中不言怨而字字怨入骨髓。
清代诗论家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十一:用”试“字妙,是言不开殿扫花,恐其即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言幸平阳公主家”,此”言”字内,有无限意思烦难在。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和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当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被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后受裴度推荐,晚年任太子宾客。故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诗才卓越,白居易誉其为“诗豪”。内容多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诗文继承前人优秀文学遗产,又吸取民间文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2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