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是高尔基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写于1924年至1925年,在高尔基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简介
老伊利亚·阿尔塔莫诺夫是库尔斯克城附近一个为公爵当管家的农奴。农奴制废除后他从主人那里得到一笔钱,就到德廖莫夫城来开办了一座亚麻布厂。工厂招来好几百名工人,农民们则种亚麻往这里送。在准备第二所厂房时,老伊利亚·阿尔塔莫诺夫因工伤死去,他的儿子彼得·阿尔塔莫诺夫建起了第三、第四所厂房,教堂,宿舍,医院,还有那些死于残酷剥削的工人的墓地。但是当阿尔塔莫诺夫第三代的米隆和雅科夫管理工厂时,俄国资本主义厄运降临了。1905年革命爆发了。虽然雅科夫和米隆建起了电站和第五所厂房,但是俄国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彼得·阿尔塔莫诺夫从家里被移到花园的凉亭里——剥夺者被剥夺了。
创作背景
1924年,列宁的逝世对于高尔基来说,是一次感情上的剧烈冲击。他非常难过,更由于内心矛盾而痛苦。对列宁的爱明显上升,负疚感和自省意识在对列宁的回忆中不知不觉地产生。然而他在列宁去世后所目睹的,远不是他都能满意、他全能接受和理解的现实。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和感情痛苦。这些复杂思想和感情制约着高尔基的晚期创作。高尔基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了他关于革命与文化之关系的继续思考,《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便是在这种环境下被创作出来的。
人物介绍
伊利亚
第一代伊利亚是创业者,生活在俄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他原是一个贵族的家奴,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拿到了一笔赏金,创办了纺织厂。伊利亚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骑士典型,在心理上比贵族优越,表现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彼得、阿列克谢
以彼得、阿列克谢为代表的第二代人处在俄国工业高潮时期,他们或是守业者,或是自由资产者,对财富的追逐变本加厉,但已经失去先辈创业时的精神和对事业的感情,开始花天酒地,追求生活享受,热衷于攫取政治上的权力,加上无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更感到恐惧和苦闷,最终表现为精神上的彻底崩溃。
雅科夫
第三代雅科夫则已堕落成地地道道的寄生虫,对事业无能为力,只追求安稳和享乐,最后被人扔出火车车厢,死得毫无意义。到了第三代,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每况愈下,开始瓦解,精神道德也随之堕落下去了。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描写了阿尔塔莫诺夫一家祖孙三代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兴衰史,展示了俄国资本家从励精图治的创业到堕落衰败的全过程。
这部作品以十月革命前近半个世纪为背景,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兴起、繁荣和衰亡的过程,刻画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人物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十月革命前半个多世纪俄国社会独特的历史风貌。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表现的是资产阶级的退化,但实际上这是一部意义深刻的作品,它表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对现实生活图景的描绘,作品告诉人们历史是无情的,一切过时的思想和人物都将被历史所抛弃。新兴战胜腐朽,光明取代黑暗,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在新兴的资本主义面前,封建主义的挣扎和抵抗都是徒劳的。作品开篇就写伊利亚·阿尔塔莫诺夫带着三个儿子来到小城德廖莫夫迅速开始他们的事业。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城里人的恐慌,但毕竟他们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伊利亚不容分说地冲进市长拜马科夫家,并强行与之结亲,粗鲁地霸占了他的寡妻,这一切都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覆灭和资本主义的崛起。然而曾经势不可挡的资本主义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终究逃脱不了被无产阶级灭亡的命运。
俄国的十月革命宣告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时代的开始,这就是《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要告诉人们的真理所在,也是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所在。
艺术特色
高尔基运用召唤结构阐释人物心理,将人物内心世界中看不见、摸不着、闪烁不定的东西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让读者能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当彼得对事业感觉厌倦时,“工厂烟囱冒出来的滚滚浓烟在四周投下了令人沮丧和烦闷的阴影”;工人们也改变了常态,令他生厌,“他们的体力越来越衰弱,他们丧失了庄稼汉的刻苦耐劳精神,染上了女人爱生气的脾气,器量过分地小,常常蛮横无礼地顶嘴。在他们身上出现了一种挥霍和变化无常的现象”。又如尼基塔暗恋嫂嫂娜塔莉娅,他的这一秘密被仆人吉洪看穿之后感到无地自容,“他的喉咙痛苦地紧缩了,可是同时他又觉得吉洪剥光了他的衣服,使他赤身露体了”。通过工厂的浓烟、工人的具体行为及被剥光衣服的视觉形象,彼得与尼基塔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
作品影响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是高尔基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高尔基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尔基自己称它为“一部大型的中篇小说”,但是它无疑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的规模与分量。就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深远、内涵之丰富而言,在高尔基以往的作品中,恐怕只有《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和自传体三部曲能与之媲美。
然而,这部关于命运的小说也和高尔基的许多作品一样,经历着未被人们充分理解的命运。以往一些研究者在考察这部作品时,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老伊利亚、彼得、亚科夫三个形象身上,而忽视了其他一些小人物的形象等等。这部作品或许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未尽的思索,等待读者去思索与想象。
作品评价
1926年初,《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问世不久,高尔基就将这部新作寄给作家费定,并请后者提出意见。同年3月,费定在给高尔基的回信中,对这部小说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阿尔塔莫诺夫家“事业”的基础,它的最初步骤,大约占了七年,就是说,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事业”已经转动起来。这一部分的描写就用去半本书的篇幅,而另外半本书则容纳了四十七年(当然是大约计算的),并且在这四十七年里发生了从题材上看是最重要的事件:“事业”渐渐变成了当事人,“事业”挫败了那些创造它的人。费定认为,结构上的这一缺点明显地影响了结尾的效果,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是较为图式化和较为枯燥的。
于是,后来的一些研究者谈论起高尔基这部小说结构上的“缺陷”时,甚至说它“头重脚轻”。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一1936),苏联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父母早亡,幼小就独自谋生,当过学徒、码头工人等,浪迹全俄国,历尽艰辛。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1901年参加了彼得堡的群众示威,又参加了1905年的莫斯科起义,后定居意大利喀普里岛,1913年回国。十月革命后的1934年,他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母亲》,此外还创作了各类体裁的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中《鹰之歌》、《海燕》、《底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均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30 12:4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