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Иван Васильевич Архипов)(1907年4月24日-1998年2月28日)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专家组总负责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原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原名誉主席。
1907年4月出生于俄罗斯卡卢加。 1921至1929年在卡卢加特纳铁路机车车辆工厂工作, 1932-1933 成为工程师,地毯花纹设计师。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机床研究所。 1933至1937年捷尔任斯基市,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在高级工长,副经理,工厂监督。1937-1938年 任克里沃罗格冶金厂的总工程师。1938年至1939年任克里沃罗格市委书记,39年至50年任有色冶金部人事主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 。1950年到1958年任苏联驻华使馆参赞,苏联援华专家组总负责人。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主持了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的建设,奠定了新中国重工业的基础,被西方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转移事件。
1958年至1974年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部第一副主席,代理主席。1974-1986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第一副主席。从1986年10月退休。逝世于1998年2月28日。他被安葬在莫斯科的Troekurov墓地,墓碑上刻着中苏友谊勋章。
1950年受斯大林命令,作为即懂政治,又懂经济的人才被派往中国,
斯大林的口信是:把你们懂的全部教会中国同志。 在中国工作8年。1958年,中国政府以
周恩来总理的名义,授予他感谢状和“中苏友谊奖章”。阿尔希波夫在华工作期间,为帮助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日夜操劳,作出巨大贡献。为讨论中国经济建设问题,苏联援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还召开了连续3天的专家会议。在会上,许多来华的苏联顾问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存在的众多棘手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阿尔希波夫充满信心地说:“很明显,问题很多,需要一个个解决。我们来中国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是为了工作,工作,中国朋友完全信赖我们。所以,我们提出每一项建议时,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实际情况,切不可粗心大意,匆忙下结论。我们的工作不允许我们犯错误。”在中苏关系对峙时期,他始终保持冷静头脑,主张两国应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并为此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期间,阿尔希波夫没有讲过一句不利中国的话,没有做过一件不利中国的事。他多次向苏共领导人安德罗波夫、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等建议,采取措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1984年,阿尔希波夫终于克服重重阻力,以前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率领前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自1969年以来苏联高层领导首次访华。他受到了
陈云、
彭真、
薄一波等老朋友的亲切会见,并同他的老朋友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签署了中苏两国的贸易协定,为改善苏中关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当时前苏联方面就阿尔希波夫作为前苏联大使馆的客人来中国访问征求中国方面的意见。中国外交部答复说,阿尔希波夫作为前苏联大使馆的客人来中国访问我们不欢迎;我们欢迎他作为中国政府的客人来中国访问。 80年代末,阿尔希波夫受前苏联领导人的委托组织前苏联专家学者研究了苏中关系恶化的原因和过程,并提出了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政策建议,为戈尔巴乔夫访华同邓小平就恢复两党关系进行会谈做了准备。
20世纪90年代,阿尔希波夫以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团成员和民间团体领导人的身份多次访华,受到中国同志的亲人般的欢迎和接待。人们一般不称其名,而尊称为阿老。为表彰他50多年始终如一致力于维护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为感谢他对中国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在庆祝他80华诞的时刻,中国对 外友协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
2009年11月7日在中国深圳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阿尔希波夫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排名无可争议的为第一位。此外还有平松守彦、
李约瑟、
艾德文·马厄、
罗伯特·蒙代尔、
原正市、
霍震寰、
威尔纳·格里希、
李政道、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等9位海外专家同获该奖。阿尔希波夫的入选理由是:阿尔希波夫在华工作期间,为帮助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巨大贡献,为维护中苏两国人民友谊,改善中苏关系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