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羚羊保护区
阿拉伯沙漠保护区
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位于阿拉伯沙漠研究生物地理学的省份。这一地区以其拥有能够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阿拉伯瞪羚种群而著称,并且还是另外几种动物的栖息地,例如濒危的波斑鸨,是一种涉水禽鸟,是当地众多鸟类中的一种。阿拉伯羚羊保护区是当地最大的一片保护地,是世界上阿拉伯羚羊的自由生存地。成功地重新引进羚羊,是为了使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沙漠生态系统得以更新的过程之一。
世界自然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阿拉伯羚羊保护区
Arabian Oryx Sanctuary
入选时间:2007
遴选依据:自然遗产 (x)
地理位置:N19 41 60 E57 0 0
遗产编号: 654
遗产描述
阿拉伯大羚羊保护区,位于阿曼中部的哈拉西斯平原。哈拉西斯平原位于阿拉伯半岛东端的阿曼内陆。地势起伏平缓,海拔在100米—150米之间,也有300米高的山丘,是典型的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地形,昼夜温差极大。这里的沙漠与别处不同,由于有海风吹来,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到石头或植物,便形成了露水或雾,因此每天都有一点水分补充。哈拉西斯平原的植物并不茂盛,草、矮树和灌木丛中生活着蜥蜴、蛇、壁虎等爬行动物。这里的鸟类多达168种,多半是候鸟。最知名的动物当属阿拉伯大羚羊。1994年因有世界珍稀动物——阿拉伯羚羊被被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于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宣布被除名,也是成为首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其除名理由是阿曼政府将该保护区面积缩减九成,这保护区已名存实亡,不再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阿拉伯羚羊保护区是阿曼中部沙漠和沿海丘陵生物地理区域内的一个地区。 季节性雾和露水支持一个独特的沙漠生态系统,包括几种特有的、不同的植物群。它的稀有动物包括自1972年全球野生羚羊物种灭绝以来的第一批自由放养的阿拉伯羚羊群,并于1982年在这里重新放归自然栖息地。阿拉伯唯一的野生繁殖地点,濒危的侯巴拉巴巴德,一种水鸟( wader)被发现,以及努比亚羊(Nubian ibex)、阿拉伯狼蜜獾(honey badgers),卡拉卡尔斯(caracals) 和最大的野生动物阿拉伯羚羊。
基本简介
哈拉西斯平原位于阿曼中部地区。附近最大的定居点是西边的海马。东南是炼油中心里马和迈尔穆勒。作为印度洋的一部分,阿拉伯海的海岸线构成了保护区的东部和南部边界。哈贾尔山脉围绕在北方,南面是佐法尔山脉。该地区不受法律保护。1979年26号皇家法令授权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但从没有实施。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区占地面积为2,750,000公顷。海拔从海平面上升到300米。哈拉西斯平原是一块海拔100-150米的台地。整个地区分布着一些略微倾斜的内陆灌溉平原,海岸悬崖以及冲击平原。台地主要由中新世喀斯特石灰岩构成。东部边界是100米高的峭壁。向下延伸到胡格夫洼地,把胡格夫洼地与大海分开的杰纳巴山高300米。哈拉西斯台地的南部边缘是悬崖。保护区东南的迈德赖凯角高出海平面205米。杰纳巴山是被切开的白垩纪砂岩,土壤大多是岩石上的浅沙土。木化石在石灰岩表面,峭壁上化石丰富。
自然地理
伴有浓重雾气层的独特沙漠气候。夏季(5-10月)气温超过30℃。最热的7月平均达34℃。冬季,1月和2月气温可能降至15℃。年平均降雨不到50毫米。有时几年滴雨不下。不过一年当中,尤其在10月到来年4月,哈拉西斯平原夜间和清晨有数量可观的降水。由多种环境因素造成的雾气,在海岸地带形成降雨。在内陆则形成高温。从春天到秋天,这种明显的气温梯度每日午后都能形成强烈的海风。夜晚,这种气温梯度达到平衡,潮湿的空气凝结成雾,如果风速下降,这些雾气就沉降到地面,凝集成数量可观的淡。在不定期的降雨间隔内,这类降水明显有助于动植物生长。生物量很低,生长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本地沙土和石缝的含水量,以及灌溉方式。大多数地区植被稀疏。在洼地中长有小片树林和低矮灌木。最普遍的植物类型是金合欢、瓜叶菊。有零星分布的低矮灌木和雨后出现的短生植物。这些半沙漠植物在雨后或凉爽季节被野生动物食用。哈拉西斯平原南部边界的大面积干涸河床附近,可以发现广阔的金合欢和牧豆树。许多生长多年的树木将根扎到很深的地下水层。大量树木濒临死亡只有很少的幼树可以更换。苔藓从死树中生长出来,从雾气中汲取水分。雾气造成的高湿度也能滋养大片树木。
主要物种
物种介绍
动物属于典型的阿拉伯半岛类型。最常见的一些食肉动物有红狐、沙狐。平原上的其他食肉动物有山猫,偶尔也能看见豺狗。狼曾对本地牲畜造成严重伤害。但早被驾车的牧民猎杀殆尽,剩下的现在生活在洼地荒野和南部的干河床上,以及杰纳巴山上。整个平原都能看到的是孙河兔。刺猬分布广泛,但很少见到。啮齿类有跳鼠和豪猪;数量最多的食草动物是阿拉伯山地瞪羚和沙地瞪羚。有时可见到努比亚巨角塔尔羊,它们生活在胡格夫峭壁上,杰纳巴山和迈德赖凯角;重新引入的阿拉伯长角羚是平原上生活的最大的哺乳动物。
1972年,阿拉伯地区最后一只野生长角羚在平原上被捕杀,这一物种被认为已经灭绝。1980年从美国重新引进10只人工喂养的长角羚,自由放养后从1986年的33只增加到1993年的161只;本地爬行动物有灰色巨蜥和刺尾蜥蜴、响尾蛇、大口沙腹蛇、猫林蛇。小型爬行动物有石龙子、飞蜥、壁虎。平原地区6年内记录到168种鸟类。有金雕、波斑鸨、冕沙鸡、栗腹沙鸡、黑顶雀百灵、戴胜百灵、凤头百灵、灰伯劳、褐颈渡鸭、海鸥、大红鹳;小盐沼和盐泉是重要的植物绿洲,吸引了各种鸟类和哺乳动物。
保护行动
哈拉西斯平原和接壤地区现在成为自由活动的阿拉伯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包括仅存的阿拉伯长角羚;这里还是中东地区波斑鸨唯一全年受到保护的地方。在哈拉西斯平原和接壤地区,通过一些牧民的帮助,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得以实施。打猎活动近年受到限制,当地野生动物得到恢复。从50年代起,狩猎协会开始组织对长角羚,瞪羚,波斑鸨进行射击、诱捕和追猎。1972年最后一只长角羚被捕杀。整个地区野生动物数量锐减。1975年起全面禁猎,1980年重新引进长角羚。当初在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与国际保护组织合作捕捉到长角羚后,1962年带到美国繁育。后来从美国运来的10只长角羚连同其他地区捕捉的长角羚被重新放养,现在已增加到161只。长角羚现在得到充分保护,长角羚保护计划还使得巨角塔尔羊和波斑鸨的数量增加。一个可喜局面是当地人将长角羚当作自己的财产加以呵护。他们希望从中得到回报,并作好了保护准备。
除名
事件介绍
就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否认故宫等6处中国“世遗”被“亮黄牌”的同时,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亮出了第一张“红牌”。新西兰当地时间6月28日,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被世遗委员会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成为首个被开除出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羚羊保护区面积缩减90%: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自1972年成立以来,举办世界遗产大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对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自然项目的保护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测,以促进其保护与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如果保护不当,将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正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最糟糕的命运降临到阿曼“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头上。
原因
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激烈讨论后认定,由于阿曼将“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面积缩减了90%,由此这一保护区已名存实亡,不再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将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除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当地保护组织的失职表示遗憾,更对阿拉伯羚羊的未来表示深深的担忧。偷猎、环境恶化是罪魁祸首“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位于阿拉伯沙漠研究生物地理学的省份,自1994年因自然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地区是濒危阿拉伯羚羊惟一的自由生存地,也是波斑鸨等其他几种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曾因为成功地重新引进羚羊,使沙漠生态系统有着独特性和多样性的一个成功典型。1996年保护区内的阿拉伯羚羊数量为450只,而现在阿拉伯羚羊现存数量约65只,其中只有4对具有繁殖能力。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偷猎和保护区面积骤减、栖息环境的恶化造成。在做出决定之前,世界遗产委员会与“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当地保护组织进行深入沟通并指导其保护工作,但未见成效。最终,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保护区开除出局,因为世界“阿拉伯羚羊保护区”的价值和完整性已经受到了破坏。
参考资料
阿拉伯羚羊保护区./www.wanweibaike.com/wiki-%E9%98%BF%E6%8B%89%E4%BC%AF%E7%BE%9A%E7%BE%8A%E4%BF%9D%E6%8A%A4%E5%8C%BA.
Arabian Oryx Sanctuary./whc.unesco.org/en/list/654.
世界自然遗产——阿拉伯羚羊保护区./www.71.cn/2014/0930/780327.shtml.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6 07:21
目录
概述
世界自然遗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