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马鹿
鹿科鹿属的偶蹄动物
阿拉善马鹿(学名:Cervus canadensis alashanicus):是鹿科、鹿属的偶蹄动物。也是所有马鹿亚种中体型最小的,体长200-230厘米,体重145-300千克。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雄鹿有角、眉叉从角基部伸出,第二叉紧接眉叉之上,共4-6叉,多达8叉。毛色均匀,冬毛棕灰色。成兽体侧无花斑。臀斑大而明显,呈浅赭黄色,其上缘及外缘为棕黑色。
形态特征
阿拉善马鹿是所有的马鹿亚种中体型最小的,体长200-230厘米;肩高100-130厘米;尾长25-40厘米;体重145-300千克。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雄鹿有角、眉叉从角基部伸出,第二叉紧接眉叉之上,共4-6叉,多达8叉。毛色均匀,夏毛短,通体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成兽体侧无花斑。臀斑大而明显,呈浅赭黄色,其上缘及外缘为棕黑色。阿拉善马鹿是所有马鹿亚种中毛色着色最轻的,毛发偏红,臀部的浅黄色范围较大,尾巴较小。腿细长,善奔跑。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鹿角是以骨头组成,以每天2.5厘米的速率成长。鹿角在成长时,会覆盖上一层有保护作用,柔软而多血管分布的皮肤,其被称作绒毛状皮。
栖息环境
阿拉善马鹿偏好利用山地草原带和山地针叶林带,避免选择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偏好利用混合型的生境,避免选择杜松、油松和无树的生境,偏好位于阳坡的生境,进免利用阴坡,偏好位于下坡位的生境,避免选择上坡位和中坡位的生境,阿拉善马鹿的利用生境以灌木密度高、食物丰富、坡度小、接近水源、远离裸岩、雪提盖浅和远离人为干扰为主要特征。主成分中植被类型、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雪深和海拔高度具有重要作用,其余5个主成分中优势乔木、食物丰富度也很重要。
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生产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非生殖季节,雄鹿独栖或2-3只一起。雌鹿与幼鹿常3-5只结成家族群,通常在白天它们多隐蔽于密林中,晨昏前后活动频繁,但在夜间和白天也活动,特别是在冬季。
食物种类十分广泛,有50种(属),其中强烈选择的食物5种(属),包括山杨、柳、山杏、茶盆子和胡枝子,中度选择的植物,种(属),强烈避免的食物15种(属),中度避免的食物19种(属),随机选择的食物2种(属).早春开始喜舔食盐碱地皮,有时甚至吃碱泥或饮矿化的泉水。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大陆,主要在中国内蒙古和宁夏贺兰山地区。
繁殖方式
在9-10月间发情交配,成年雄兽间争偶现象剧烈,以致造成伤亡。妊娠期约8个月,次年6-7月产仔。通常产1仔,偶尔产2仔。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在中国,阿拉善马鹿产于内蒙古东南部的阿拉善山区。1990年代后期,蒙古有8,000-10,000头阿拉善马鹿。
参考资料
Wapiti Cervus canadensis.The IUCN Red List.2021-03-01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6 19:1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