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格·阿格里科拉
德国学者、科学家
格奥尔格乌斯·阿格里科拉(拉丁文:Georgius Agricola,原名Georg Pawer,将姓名拉丁化乃当时一种风尚。)德国学者和科学家,被誉为“矿物学之父”。1494年3月24日生于萨克森的格劳豪,1555年11月21日卒于开姆尼茨。
生平
阿格里科拉早年在莱比锡学习古典语文, 1524年,去意大利学习医学、化学和语言学,1526年归国途中,曾在波希米亚的埃尔茨山脚下的矿山城一约阿希姆斯塔尔逗留一段时间,使他的研究工作转向矿山学方面。1530年移居到采矿业发达的开姆尼茨作研究,曾担任当地的市医、市长。当年新教运动在开姆尼茨如火如荼,但阿格里科拉坚持天主教信仰,死后也因为当地新教徒的反对而不得葬于当地。
学说
1556年,阿格里科拉的遗作《论矿冶》(De re metallica)出版,这部著作被誉为西方矿物学的开山之作,这本书大体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冶金成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该书卷首论述了采矿技术家必备的修养以及采矿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还刊登的荷兰著名人文主义者德希德里·伊拉斯莫所作的序言。其第一卷到第六卷说的是采矿;第七卷写的是试验法;第八卷为选矿;第九卷为炼制;第十卷为金属分离法;第十一卷详尽的介绍了冶金设备;第十二卷写的是非金属的制造。这本书记载了有关金属处理的各项技术,对矿山机械也作了说明,是以当时的矿山业和采矿技术为中心的百科全书式著作。阿格里柯拉的著作是完全不同于古代任何技术作品的,在他的书里毫无神秘玄虚的东西,工艺和设备描写清晰准确,而且通俗易懂,还附有290幅木刻附图,外行人也完全可以理解。该书虽然没有涉及铁的精炼和铸造,但是关于炼铁设备的记载相当准确。阿格里柯拉在阐述这些知识的同时,还对当时矿山业中流行的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指出在探矿时不应该相信魔杖。阿格里柯拉的书是建立在理性和经验基础上的,完全摆脱了宗教迷信和想入非非的“文学创作”。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冶金科学家。汤若望曾译成中文,名为《坤舆格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翻译的冶金化学书籍。1912年,当时还是工程师的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美国31任总统)及其夫人将此书译成英文刊于《矿冶杂志》时指出,阿格里科拉关于铅、铜、锡、汞、铁、铋的分析技术及相应的化学原理的论述是独创性的成果,“而研究化学史的人往往忽视了这些在16世纪初进行的分析化学探索”。
作品影响
《矿冶全书》是欧洲采矿冶金技术的经典。先后于1561、1621 及1657年重印,在近两个世纪间成为欧洲技术家和科学家的必读参考书。它被视为欧洲矿冶技术方面的经典著作。除拉丁文本外,此书还有德文本(1557 及1621)、意大利文本(1563)、英文本(1612)及日文本(1668)等。 美国环境学家麦茜特认为,从阿格里科拉所写的《金属论》开始,人们把自然“看成是被开发的对象,而不是养育子女的仁慈的母亲”。从此,对地球资源的大肆开采,“已将地球从一个慷慨富足的母亲变成为一个被人类奸污的被动接受者”(〔美〕麦茜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
1621年,金尼阁将7000 部西洋书带到中国,这些书中除宗教性著作外,还有些是文艺复兴时的优秀科技著作。根据德国人魏特的考证,这些书中包括阿格里柯拉的《矿冶全书》。邓玉函和王征在《奇器图说》(1627 年)中首先在我国介绍了阿格里柯拉的名字,并对他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自从崇祯十三年(1640年)《坤舆格致》译毕并送到朝廷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到社会上,引起有心人的关注。明末大科学家方以智
崇祯帝在上述朱批中没有完全采纳倪元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3 19:45
目录
概述
生平
学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