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受体广泛分布,在
神经系统的分布不均匀。在脑内、
丘脑内侧、
脑室及
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
边缘系统及
蓝斑核阿片受体的密度最高,这些结构涉及情绪及精神活动。与缩瞳相关的
中脑盖前核,与
咳嗽反射、
呼吸中枢和
交感神经中枢有关的
延脑的
孤束核,与胃肠活动(恶心、
呕吐反射)有关的脑干极后区、
迷走神经背核等结构均有阿片受体分布。在脊髓胶质区、三叉神经脊束尾端核的胶质区也有阿片受体分布,这些结构是痛觉冲动传入中枢的重要转换站,影响着痛觉冲动的传入。肠肌本身也有阿片受体存在。
阿片受体体内至少存在8种亚型。在
中枢神经系统内至少存在4种亚型:μ、κ、δ、σ。
吗啡类药物对不同型的阿片受体,亲和力和
内在活性均不完全相同。阿片类药物可以使
神经末梢释放
乙酰胆碱、去甲
肾上腺、
多巴胺及P物质等
神经递质减少。阿片类作用于受体后,引起
膜电位超极化,使
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产生镇痛等各种效应。
阿片受体现在可以分为μ、δ、κ、σ四种,每一种受体都有不同亚型。
镇痛药能作用于阿片受体,然后作用于
内源性镇痛物质。一般,
吗啡是μ、κ、δ三种受体的
激动剂,对三
受体亚型的作用强度依次减弱。
1993年,Yasuda,Meng等报道成功克隆了κ-受体。近来研究表明κ受体有多个亚型。除了经典的κ1外 ,还存在κ2和κ3亚型。人脑和胎盘组织中有分布。κ- 受体参与镇痛 ,且与
神经内分泌及
免疫调节有关。此外,κ受体也调控
喷他佐辛样脊髓镇痛、镇静和瞳孔缩小。κ-阿片受体由380个
氨基酸组成,同样属于
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内
阿片肽能
神经元→释放内阿片肽(
脑啡肽)→激动阿片受体→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抑制AC→Ca内流↓、K外流↑→前膜
递质(
P物质等)释放↓→
突触后膜超极化→阻止
痛觉冲动的传导、传递→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