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英文:Aurora Cruiser,译文:曙光女神号)的3号舰。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英国和沙皇俄国的关系得到改善,但俄国和德国的关系恶化,在政局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应对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威胁,俄国开始新一轮军备竞赛。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其姊妹舰“帕拉达”号、
狄安娜号防护巡洋舰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建造的,用以加强俄国海军在欧洲方向的作战力量。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舰名,“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
古罗马神话中是指司晨女神,故该舰又称为“曙光女神”号巡洋舰。该舰所属的帕拉达级防护巡洋舰三艘建造计划于1896年获得批准,并编入波罗的海舰队,用以加强俄国海军在欧洲方向的作战力量。
帕拉达级防护巡洋舰是沙皇俄国海军建造装备的一级巡洋舰,主要是用于在开阔洋面、尤其是在远东进行商路破袭战。俄国方面一开始打算购买外国的设计,最后还是决定下来使用俄国自己的设计方案。帕拉达级作为一款防护巡洋舰,防护比较薄弱。由于建造延宕,该级舰建成即已过时。
建造历程
1895年,俄罗斯海军正式订购帕拉达级巡洋舰首舰“帕拉达”号和2号舰“狄安娜”号,并开工建造。
1897年,俄罗斯海军正式订购3号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897年5月23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沙皇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新海军上将造船厂敷设龙骨、开工建造,并列入波罗的海舰队序列。沙皇尼古拉二世从为该艘巡洋舰准备的11个候选名中选中了“阿芙乐尔”。该舰由工程师康斯坦丁·托卡列夫斯基领导建造。
1900年5月11日,初步建成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滑入涅瓦河中,完成下水。沙皇尼古拉二世携妻子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观看了该舰的下水仪式。“阿芙乐尔”号比该级1号舰、2号舰晚了两年服役,原因是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出现大量错误和疏漏。
1903年7月1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式服役,编入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标准排水量6731吨,满载排水量可达6932吨,舰长126米、舷宽16.8米、吃水6.4米。从总体看,该舰当时算得上是一艘巨舰。但是作为在战列舰之外担负侦察、袭击任务的巡洋舰,又要照顾防护,又要兼顾火力,最后却影响了舰艇的航速。该舰的甲板装甲厚度可达50~62毫米,指挥塔装甲厚度150毫米,结果就是导致该舰的最高航速还不够20节。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舰体被漆成黑色,只有3根巨大的烟囱是鲜亮的黄色。泾渭分明的
颜色对比使“阿芙乐尔”号显得格外醒目。
动力系统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动力装置,采用了24座燃煤专烧Belleville水管锅炉,3座直立型三段膨胀式三气缸复合式蒸汽机,总功率为11610马力,推进器为三轴螺旋桨;该舰理论最高航速为20节,实际最高航速19节(约每小时37千米),以10节速度巡航的最大航程为4000海里(7200千米)。
武器系统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装备的武器,包括8座单联装1892年式152毫米/45倍径舰炮,在中口径速射火炮中属于新锐之器,口径大,射速快,堪称俄国当时最好的舰炮;其他武器还包括24门单联装75毫米/50倍径法式“施耐德”舰炮和8门单联装37毫米/23倍径“哈奇开斯”机关炮,火力不可谓不强。另外还有3具38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备弹水雷35枚。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经历了
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是
俄罗斯联邦
文化遗产,也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象征。
参与海战
1904至1905年的
日俄战争中,俄军在远东的海战中吃了大亏,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俄国将波罗的海舰队更名为第二太平洋舰队,随后劳师远征,奔袭万里,增援远东。经过整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加入了该支远征舰队,一起出发。
1905年5月27日,日军在对马海峡向俄军舰队发起进攻。作为巡洋舰分舰队的一员,“阿芙乐尔”号随分舰队与日军巡洋舰纠缠在一起,既取得了一定战果,自身也遭到重创。对马海战结束时,全舰共阵亡14名官兵。然而,整个海战场上的局势几乎是一边倒,俄军溃不成军,日军势如破竹。入夜后,巡洋舰分舰队司令恩奎斯特少将率“奥列格”号、“阿芙乐尔”号和“珍珠”号3艘巡洋舰仓皇南逃,一直撤退到美国殖民地菲律宾。俄罗斯三舰在马尼拉被解除武装,扣留一年,直到日俄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才被释放,返回波罗的海。
大败之后的“阿芙乐尔”号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蛰伏。
武器改装
1906年,历经劫难的“阿芙乐尔号回到波罗的海。回国后的“阿芙乐尔号被改为了一艘训练舰,随后很快进入船厂开始大修。基于逐渐崭露头角的“全重型火炮”概念,“阿芙乐尔”号拆掉了4门75毫米舰炮,新增了2门152毫米舰炮,可以看作是俄国对已有军舰进行“无畏舰化”的一种尝试。出厂之后,“阿芙乐尔”号多次参加出访活动,还参加了其他国家的地震救援重建和灭火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芙乐尔号继续在波罗的海执行巡逻和对岸支援作战任务。1915年,“阿芙乐尔”号和“狄安娜”号回到喀琅施塔得进行维修,“狄安娜”号上的4门152毫米舰炮被拆下安装到“阿芙乐尔”号上,使“阿芙乐尔”号的152毫米舰炮数达到了14门而.75毫米舰炮只留下了4门作为防空炮使用。改装后的“阿芙乐尔”号火力空前增强,但航速却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只能在近海岸作为移动炮塔,执行炮击和掩护任务了。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6日,夜幕刚刚降临,“阿芙乐尔”号的政委A·B·别雷舍夫接到了
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配合赤卫队发动起义,夺取
政权。
“阿芙乐尔”舰上的革命水兵的当务之急就是控制尼古拉耶夫桥,保障赤卫队向市中心开进的道路畅通。很快,巡洋舰点火起锚,沿河道驶向大桥。因为俄军防守薄弱,革命水兵们轻松取胜,占领了大桥。
1917年11月7日(
俄历10月25日)上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电台播发了列宁起草的《
告俄国公民书》,向全世界宣布
苏维埃已经掌握了政权。
当晚,官兵把舰开到
彼得堡尼古拉耶夫桥畔(现施米特中尉桥),起义士兵向冬宫发起进攻,而“阿芙乐尔”号则打开舰探照灯,耀眼的光柱直射冬宫,为起义士兵指明进攻的方向。时值晚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水兵将一发空包弹装入前主炮,一声炮响,拉开了进攻冬宫的序幕。到11月8日凌晨,冬宫被起义士兵占领,布尔什维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
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也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深深镌刻进历史中。
成训练舰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涉,在内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战争中,“阿芙乐尔”号的舰炮被拆下,被运到伏尔加河,当作浮动炮台使用。胜利后的“阿芙乐尔”号继续被编入波罗的海舰队,但此时她已经20多岁,作为一艘军舰来说,已经太老了,只能作为训练舰继续发挥余热。1923年,苏俄为“阿芙乐尔”号安装了10门单管130毫米舰炮,取代原先的152毫米舰炮。作为训练舰,“阿芙乐尔号继续为红海军培养着优秀的军官和水兵。
1927年十月革命10周年之际,“阿芙乐尔”号被授予红旗勋章,军舰悬挂的海军旗上被加上了红旗勋章的图案,前主炮的炮盾上挂上了一块青铜纪念牌,写明了+月革命中战舰的历史功绩。此后,“阿芙乐尔”号不仅担负训练任务,还参加了几次出访活动。
卫国战争
1941年9月9日,纳粹德国“北方”
集团军群的几十个师长驱直入,直指
列宁格勒。
波罗的海舰队接到命令:“全部舰炮集中火力支援列宁格勒重要地段的守卫部队。”此时的“阿芙乐尔”号已经太老了,舰炮的射程都有些够不到敌人。水兵们把舰上的主炮一门一门拆下,组成了一支共9门火炮的“波罗的海舰队独立特种炮兵连”,把自己的阵地由水上移到列宁格勒城郊。
独自停泊在港口内的“阿芙乐尔”号却因势单力孤,无力抵挡德军的狂轰滥炸,不得不自沉于港湾中。一代名舰自此淹没在幽深的水下。激烈的交火过后,苏军的无畏使德军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和勇气。列宁格勒仍然牢牢地掌握在苏联军民手中。
战后概况
从1948年起,阿芙乐尔号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舰
永久性停泊在
涅瓦河畔,并成为
海军博物馆供游客参观。是
纳希莫夫海军学院的教学基地,1957年起阿芙乐尔号还在舰上建立了苏联中央
军事博物馆的分馆。
1957年,苏联政府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建立了海军中央博物馆分馆。
2008年4月4日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
北京奥运会火炬,于5日在该市进行接力传递。按照原定计划,人类第一位
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将持火炬跑步经过停泊在
涅瓦河边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2013年12月20日,据
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计划投资35亿卢布(约合人民币6.44亿元),重修“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2014年9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舰体返回
喀琅施塔得造船厂的船坞进行维修。此次修复耗资8亿
卢布,包括恢复军舰构造、改进安全和消防系统等。
俄罗斯海军对此全程监督并最后验收。
2016年7月15日,喀琅施塔得造船厂举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结束维修出厂仪式。该晚21时,巡洋舰离开喀琅施塔得,由4艘拖船牵引,驶向
圣彼得堡。
2016年7月31日,在俄罗斯海军节当天,曙光女神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修复后返回永久停驻留地之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由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依古陪同莅临参观。
2016年7月31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将举行隆重的博物馆重新开展仪式。8月3日,巡洋舰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2019年6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普京共同登上曾打响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听取有关历史介绍。
所获荣誉
1968年,苏联政府授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勋章,肯定了该艘战舰传奇的一生。
总体评价
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涅瓦河畔,停泊着一艘巨大的军舰——阿芙乐尔号纪念舰。在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人眼里,这艘巡洋舰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许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识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
十月革命的 “历史见证者”。
在21世纪的舞台上,这艘百年老舰仍坚守着它的“战位”,向人们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