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音,男,蒙古族,1970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内蒙古科右中旗人。1989年末自学摄影。毕业于内蒙古师大蒙文系自学成材班,1992年毕业于
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现任内蒙古
东乌珠穆沁旗摄影、摄像总会董事长兼东乌旗文化局摄影师。
个人经历
1994年内蒙古
科右中旗《科尔沁草原希望工程》个人展览
1996年内蒙古师范学院《科尔沁草原希望工程》个人展览
2001年内蒙古
东乌珠穆沁旗《草原·哭泣》个人展览2004年
内蒙古美术馆《搏克2048》个人展览
2007年《游牧》系列在美国洛杉矶、华盛顿、圣塔菲、
旧金山展览
2007年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考克隆艺术学院、洛杉矶艺术中心大学讲座
2008年《游牧》系列在联合国总部展览
2008年10月—2009年3月《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个展在美国纽约鲁宾博物馆展览
2008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连洲国际摄影节展览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上海国际世贸大厦展览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展览暨
作品研讨会在
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
蒙古人认天为父,认地为母,以狼为图腾,千年的历史沉淀,让他们在住所、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都形成了非常多样和丰富的文化。而
游牧生活,则是维系这种文化的核心。游牧生活的丧失,意味着这些文化也将随之消逝。
阿音刚到东乌旗时,牧民们还使用着由木条和牛皮、毡子搭成的蒙古包,没多久,铁制的蒙古包就开始盛行了;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名震中外的
蒙古马数量锐减。充满生命力的游牧文化还能走多远?阿音的心里充满了紧迫感。
最初5年,他一边像抢救病人似地疯狂拍照,一边用蒙古文写下关于游牧文化、习俗和地方志的文稿。5年间,阿音共编纂了26本记录草原游牧生活的书籍画册,还自费办了5本不同类型的“杂志”,全部免费送给当地的牧民。
2003年起,阿音开始使用黑白胶片拍摄蒙古族人的肖像照。每拍摄一个家庭和人物,他都做细致的采访,记录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羊群的数量、面临的困境、内心的愿望等,他写出详细的图说,丰富着他的镜头记录。
在阿音拍出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个故事。“2006 年,色吉德玛家投入13 万元盖了4 间砖瓦房,过起了农耕、定居的小城镇生活。色吉德玛家的羊圈大约100 平方米,围墙1 人多高,内墙泥皮裸露,粗糙极了。”“4年前,嘎毕亚图从西乌旗来到东乌旗,做了别人家的雇佣羊倌,住在牧主提供的铁制旧蒙古包里,并沿用着传统的习惯,用‘图拉嘎’(又叫锅撑子,相当于汉人过去使用的铁制炭火盆)熬茶、做饭、取暖。这种烟尘弥漫的‘图拉嘎’,已渐渐被灶台和特制铁火炉所取代”……类似的故事有很多。
2006年,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阿音举办了个人展览,他带去了一组幅面两米的《蒙古人》组照,还将蒙古包、牧民、马头琴和长调带到了展场。身着
民族服装的阿音在蒙古包里向观众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令评委、观众都大为感动。
个人荣誉
主要业绩:9年来,采集4万余幅照片,有4000余幅发表于全国50多家报刊上。1992年获《
大众摄影东乌珠穆沁旗中国摄影家全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和《中国当代创业英才》等辞书中。
2005年获内蒙古20届全区摄影展金奖
2005年被选为内蒙古十佳摄影家
2006年获内蒙古摄影最高奖—金鹰奖
2007年获中国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2007年获《信合杯》全国摄影比赛金奖
2007年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有之路》世界
纪实摄影大奖
2007年曾被《
大众摄影》杂志评为中国十大摄影人物
2008年《游牧》系列获29届FIAP黑白摄影两年展斯洛伐克摄影艺术中心大奖
2009年被评为全国人像摄影十杰
个人作品
1999—2003年用蒙古文采写、编辑26本关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图书
2005年出版《搏克2048—阿音纪实摄影集》
2005年出版《乌珠穆沁—阿音纪实文学集》(蒙古文版)
2006年出版《阿吉乃800—阿音纪实摄影集》
2007获《美国国家地理》“所有之路”全球摄影大奖
2007年曾被《
大众摄影》杂志评为中国十大摄影人物
2007年《游牧》系列在美国洛杉矶、华盛顿、圣塔菲、
旧金山展览
2007年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考克隆艺术学院、洛杉矶艺术中心大学作讲座
2007年获中国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2008年10月—2009年3月《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美国纽约鲁宾博物馆展览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展览暨作品研讨会在
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法国巴黎展览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
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展览展览大奖
2009年出版《成吉思汗的子孙—中国游牧蒙古人》摄影集
2009年获中国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一银一铜
2009年获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大奖
2010年《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专题在平遥国际大展展览
2010年出版《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摄影集
2010年出版《中国游牧蒙古人-生存地》摄影集
2011年《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专题在纽约国际摄影节
2011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德国柏林展览访谈
2008年
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摄制《游牧文化记录者阿音》人物访谈电视节目
社会评价
从平遥回来后,阿音开始了对游牧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记录。他开着只有自己才能开动的破吉普车,像匹草原苍狼,苦苦追寻,走遍了东乌旗的每个角落。东乌旗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万居民,从孩童到老人,无人不认识他。在他们眼中,阿音是给他们拍照的人,送书、送药的人,是个“做大事情的人”。
这两年,也是阿音搬到东乌旗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为了拍照,他影楼的生意几乎完全停滞,但他又不愿意随便将作品找人代理出售。他每年的投入都在10万元以上,主要的开支是胶片和他那辆破吉普车的油费。每当看到采矿的车队开进草原,掀起滚滚灰烟时,阿音会一边拍照一边痛苦嘶吼:“草原毁了!
乌珠穆沁毁了!”
阿音无奈地看到,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牧群的扩大和
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让原本丰饶的草原不堪重负、迅速退化。牧民们不得不用骑摩托应对越来越大的放牧规模,不得不在冬季到来时从外地购买牧草,弥补牲畜食物的不足。游牧人开始定牧定居,更糟糕的是,新一代不愿回到草原生活,而是选择在城里定居。摄影师无力阻拦这种变化,只能拼命拍照、记录,将这些影像当作一代人的记忆,当作活生生的资料留存下来。
阿音的行动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作品近几年已在美国、法国和
联合国总部等多处展览,他本人也频频在国内外获奖。2009年6月,阿音将自己十年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出版画册《成吉思汗的子孙——中国游牧蒙古人》,不但包括了从20万张底片中选出的100幅作品,还配有4万字有关游牧文化的背景介绍。阿音作品展的策展人、摄影家
姜健认为,这本书的文献性和纪录性已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性。
阿音是第一位详细纪录中国蒙古游牧文化的“天才”摄影家,他自学成材,用影像记录了蒙古族的生存现状,并诠释了游牧蒙古族残存的文化和传统。2006年他首次在平遥推出《中国游牧蒙古人》的展览就一举成名,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几乎获得了国内摄影人梦想得到的所有荣誉,除了全国影展金牌、
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等国内摄影最高奖项之外还获得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他还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地理》“所有之路”国际大奖的中国人,其作品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今年,阿音又推出了他用二十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力作《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该专题以影像记录了
中国蒙古族20年来的基础教育史,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1年来
蒙古族教育曲折前进的历史。今年9月曾在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首展,本次展出的作品共有80幅,由《嘎查(村)学校》、《苏木(乡)学校》、《城市学校》、《民办教师》四个支系列组成。它讲述了蒙古族教育从落后的嘎查学校起步,进步为撤并后的苏木学校,再进一步发展到城市学校的历程。这20年,中国蒙古族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陋室变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使草原城乡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平等的教育。
平遥展览期间,该系列作品成为主展区的一大亮点,引起国内外摄影人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且巴西、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策展人或机构组织已向阿音正式发出巡展邀请。
10月10日,该专题又在北京大河画廊开展。开幕式上,有摄影界、文化界及教育界的诸多重要领导参加,其中包括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邢伟一、
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王郑生、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秘书长范小强、《
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闻丹青、《
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
李树峰、《
摄影世界》杂志主编李根兴、《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及各大院校的教授等。此外,展览期间也吸引了很多主流媒体的关注,如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
中国教育报》、《中国民俗报》、《中国民族画报》、雅昌摄影网、人民网等。展览将延续到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