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尼菩萨出自《大智度论》,是居于英灵殿的菩萨。
名字来源
《
大智度论》卷五云(大正25·95c)中有记载陀罗尼菩萨。‘何以故名
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中略)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又据《佛地经论》卷五所述,可知陀罗尼是一种记忆法,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依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总持无量佛法。
又,经论中,言及陀罗尼时,计有二种用法。其一系指智慧或三昧;即以慧为体,摄持所闻所观之法,令不散失。其二指真言密语(明咒),即明咒之一字一句,具无量之义理,若诵之,则除一切障碍,利益广大,故名陀罗尼。此外,一说谓咒语之具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
具体分类
三陀罗尼
(一)三种陀罗尼∶梵语陀罗尼,译为能持,谓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又翻为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原出于《大智度论》卷五所说五百陀罗尼中最初的三种。
(1)持陀罗尼∶谓耳闻一切语言诸法皆不忘失。
(2)分别陀罗尼∶谓分别了知诸众生诸法。
(3)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着、不动。
然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以‘字入门陀罗尼’代替此三种中的‘分别陀罗尼’。‘字入门陀罗尼’,谓‘阿’等四十二字能摄一切语言名字,故闻‘阿’字时,入一切法初不生,闻其余诸字时,亦悉入一切诸法实相中。
(二)指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三种∶出于《法华经》〈劝发品〉。天台宗以之配于三谛。即以此三者为空持、假持、中持。相当于
空假中三观。
(1)旋是旋转之义。旋转凡夫执著有相差别的假,令入平等的空,成为一空一切空之从假入空的空持,名为旋陀罗尼。
(2)旋转平等的空而出于假,通达百千万亿法,成为一假一切假之从空出假的假持,名为百千万亿旋陀罗尼。
(3)以空假二者为方便而入于绝待的中道,成为一中一切中之
中道第一义谛的中持,名为法音方便陀罗尼。
其中,旋陀罗尼居三陀罗尼之首,故又称为一旋陀罗尼或初旋陀罗尼。相传天台智顗尝证得此三者之首的旋陀罗尼。
(三)指大悲心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消灾妙吉祥陀罗尼∶此为晡时讽经(晚课讽经)所诵的三种陀罗尼。
◎附二∶〈四陀罗尼〉(摘译自《佛教大辞汇》等)
四陀罗尼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陀罗尼,语译作总持,故四陀罗尼又称四种总持,略称四持。
此四陀罗尼之解释,显密不同。显教之意,依《大乘义章》卷十一所释云∶
(1)法陀罗尼∶谓闻持佛之教法而不忘。因闻而不忘,故又名闻陀罗尼。其修得方法有六∶先世之业因缘、现在之神咒力、药力、现在之修习力、禅定、以实慧深入法界陀罗尼门等。
(2)义陀罗尼∶谓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其修得方法亦有六,与上述法陀罗尼之修得类同。
(3)咒术陀罗尼∶谓菩萨能依禅定起咒术为众生除患。其修得方法有三∶现在之修习力、禅定、以实智深入法界咒术法门等。
(4)忍陀罗尼∶谓安住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其修得方法有二∶先世之久习力、现在之修习力。
以上之四陀罗尼,若约闻、思、修、证而言,则法陀罗尼是闻慧;义陀罗尼是思慧;咒术陀罗尼是依禅而起,摄末从本,修慧从本;忍陀罗尼是证心住理,属于证行。若约位而言,则法、义、咒术三陀罗尼是由初僧只劫入净心地所成就者,必定不动,最胜最妙,中间所得或因愿,或由禅定力不定不住。忍陀罗尼则起在解行,成就在地上,若通论种性以上亦能起之。若约大小乘有无之义而言,通而论之,小乘在得,如阿难之闻持第一;别而论之,唯在大乘,小乘则无。此乃因小乘人但求戒定慧等出离生死,不求一切诸大功德,所以不修诸陀罗尼,即使如阿难之闻持第一,若与菩萨相较之下,则仍属少。故谓‘小乘中无’。若约辨其因而言,如《地持经》说‘具四功德,乃能得之’,所谓四功德,即不习爱欲、不嫉彼胜、一切所求等施无悔、欣乐菩萨藏及摩德勒伽法。其中前二离过,后二摄善,故能得之。
又,密教之意,谓真言一一字能摄持一切教文诸法而不失,是为‘法持’,又名文持。真言一义能摄持无量义理而不失,是为‘义持’。真言具除灾招福等诸功德,故名‘咒持’。真言能令行者证得菩提智,认知诸法实相,故名‘忍持’。
此外,不空三藏《总释陀罗尼义赞》亦揭示法、义、三摩地、文等四种陀罗尼。此亦有显密二释。
◎附三∶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一(摘录)陀罗尼者,总持之义也,外道所无。外道之咒,梵言曼怛罗,以表思语为义,明梵言毗地耶,以智为其义,其用并在祝祷禁厌。陀罗尼固不同之,其初非必有口诵语言,唯能记持诸法名相、义理而不忘失,一忆起之,则说法得无碍自在,是名云陀罗尼。故谓得陀罗尼,行陀罗尼,而不言诵陀罗尼,盖心中总持诸法者也。
夫《大论》者,释《大品般若》也,《大品》梵本成于龙猛以前明矣。而《大论》间引《密迹金刚力士经》、《法华经》等,二经亦成于龙猛以前无论。《法华经》〈序品〉云∶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大品》〈序品〉云∶菩萨摩诃萨,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得无碍陀罗尼。《大论》卷五释之云∶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除尽智),一识识(一意识),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着,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答曰∶是陀罗尼多种。一名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如偈说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种种不同,诸物名一,贵贱理殊,得此总持,悉能分别。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中略)。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净音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又(同上)云,问曰∶前已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今何以复说得无碍陀罗尼?答曰∶无碍陀罗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诸解脱中无碍解脱大(得佛得道时所得也),如是一切诸陀罗尼中,无碍陀罗尼大,以是故重说。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有小陀罗尼,如转轮圣王、仙人等所得。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陀罗尼、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是。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乃知。
《大品》、《大论》等所谓陀罗尼者,所以总持诸法义理,由是得无碍辩,而能转法轮之心地法门,与三昧及等忍,俱为菩萨必须之资德,大乘不共之特色,与后来陀罗尼有文可诵,而似外道明咒,全不同焉。惟大乘教门,广大深严,书写至难,而印行未兴。其耳闻心记之劳苦,有殆不可测,陀罗尼之起,实非无故,则所以其可重,不须复论也。
◎附四∶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九章(依观摘译)陀罗尼(dha^ran!i^,护咒)在大乘文献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古时,吠陀中,尤其《阿达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于攘灾、祝祷。它们在印度人心中甚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无法将它废除。锡兰佛教徒将若干优美的经典当作明护(paritta、pirit,即咒语)使用。同样的,印度的大乘佛教徒也将若干大乘经典改为咒文。而且,
大乘佛教中存在着数量极庞大的佛、菩萨、诸天的咒语。又,《夜柔吠陀》的祭仪中,已可见到非常神秘的语言及音节。与陀罗尼的防护或增益有关的不可思议力,主要是在于陀罗尼中所含的智慧,而不是其语言与音节具有任何神秘意义。但是,不能否认的,陀罗尼中含有此‘咒语性的语句’(mantrapa-da^ni^)。
例如最短小的‘般若经’——《小字般若经》(Alpa^ks!ara^ Prajn~a^ramita^),即被当作陀罗尼使用。而《般若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也是一样。这些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心’(hr!daya),亦即减轻一切痛苦的真言,含有智慧之完成的意味。亦即‘去!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愿正觉的速疾成就。’此语句被认为某种程度的表现了‘般若经’教义真髓,不过,其精神上的水准不比《佛顶尊胜陀罗尼》(Us!n!i^s!avijaya-dha^ran!i^)高。《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将甚多‘般若经’编入陀罗尼中。又,〈甘珠尔〉中的陀罗尼,其效能之一是有助于理解《十万颂般若经》及其他较长的‘般若经’。
陀罗尼与经典之间,未必常有明确的界线。有些大乘经典除了陀罗尼,什么也没有。《无量寿(陀罗尼)经》(cAparimita^yuh!-su^tra)不仅有梵本,尚且有古和阗语译、汉译及藏译。而此经全卷也只是在赞叹陀罗尼而已。《
大乘集菩萨学论》中所引用的〈宝光明陀罗尼〉,被类别为大乘经典。此《大乘集菩萨学论》,部帙颇广,全经主要在阐述大乘教理,此外,也述及菩萨不单只是渴望解脱,为了利益有情,他们需要一再转生,投身于各种行业及宗派中。经中并列举一长串的职业及宗派名。
主要法术
《大云经》(Megha-su^tra)中的陀罗尼具有咒法的性质。如同其他大乘经典,该经卷首也如此叙述∶‘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难陀(Nanda)、优波难陀(Upananda)龙王宫殿……。’诸龙王向佛作礼后,有一龙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使诸龙王等灭一切苦得受安乐。受安乐已又令于此赡部洲时降甘雨,生长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生滋味。令赡部洲一切人等悉受快乐。’对此,佛答曰∶‘龙王!汝成就一法令一切诸龙除灭诸苦,具足安乐。’‘何者一法?’‘所谓行慈。汝大龙王若有天人行大慈者,火不能烧,刀不能害,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内外怨敌不能侵扰,安乐眠睡,安乐觉寤,以自福护持其身。(中略)是故,龙王!以慈身业,以慈语业,以慈意业应当修行。复次,龙王!有陀罗尼名施一切众生安乐。汝诸龙等常须读诵继念受持,能灭一切诸龙苦恼与其安乐。彼诸龙等既得乐已,于赡部洲即能依时降注甘雨,使令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得增长。’‘何者名为施一切乐陀罗尼句?’
其次,世尊即说陀罗尼。此陀罗尼是由诸佛、菩萨的咒语组成,其中穿插着祓除不祥及祈请大龙降临的祈祷文,以及如‘娑逻、娑逻、四唎、四唎、素漏、素漏、那伽喃、阇婆、阇婆、侍毗、侍毗、树附、树附’之类的咒语。经中并叙述如何以此陀罗尼施行咒法,且谓旱魃求雨诸法中,以此经所说为最。
有很多陀罗尼只是以写本的方式单独流传,有些则被汇集在一起。从中,吾人可以看到有∶趋吉避凶、消灾免难、往生极乐、召请菩萨等等的咒法。由五种陀罗尼合集成的,是《五护陀罗尼》(Pan~caraks!a^)。此经在尼泊尔颇受重视。其中∶(1)《大随求陀罗尼经》(Maha^pratisara),是对罪恶、疾病,及其他灾祸的防护;(2)《守护大千国土经》(Maha^-sahasrapramardini^)是对恶鬼的防护;(3)《大孔雀经》(Maha^ma^yuri^)是对蛇毒的防护;(4)《大寒林陀罗尼经》(Maha^si^tavati^)是对灾星、野兽、毒虫的防护;(5)《大护明大陀罗尼经》(Maha^〈raks!a^〉mantra^nusa^rin!i^)是对疾病的防护。第三的《大孔雀经》中屡屡提到‘Vidya^ra^n~i^’(女明王),其名与孔雀的除蛇有关,但经中也有对治一般疾病的疗法。诗人巴那(Ba^n!a,七世纪)在《Hars!acarita》第五章中,述及哈鲁夏瓦鲁达那之父王崩殂后,他如何进入其父之宫殿,以及如何行祭仪等等。其中更提及《大孔雀经》之读诵。此陀罗尼与《Moraja^taka》诗句中,以及巴瓦写本中蛇咒法的咒文有相同的起源,这是可以确定的。
思想评价
陀罗尼在古代大乘经典中,份量极广。在后世附加的《法华经》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六章,以及《入楞伽经》的最后二章皆可见之。在西元443年首次汉译的《入楞伽经》,尚未成立此最后二章。因此,吾人可以认为这些陀罗尼在大乘经典中其成份较新。然而,吾人却不能认为它是佛教文献中最新时代的产品。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四世纪的汉译本中,已有陀罗尼存在。如果《无量寿经》中所言及的‘往生极乐者受陀罗尼’之文已被编入于二世纪译成汉文的原典中,则吾人不得不认为陀罗尼在当时早已存在。不过,将陀罗尼的出现追溯到佛教初期,应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溯及至释尊本人。释尊生长于相信咒力的环境中。对于释尊,就吾人所知,他希望传给众生的,是与古婆罗门仪礼有别的东西。陀罗尼应成立于
印度佛教开始逐渐与印度教同化的时期。随着岁月推移,陀罗尼与怛特罗中的真言(mantra),逐渐没有区别,及至最后,陀罗尼完全被真言取代。《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中,陀罗尼分别列于经部及怛特罗部。东土耳其斯坦尝出土不少中亚地区多种语言的陀罗尼断片。而从《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及汉译三藏中,陀罗尼占大部分看来,可知此文献颇盛行于一切佛教国家,其传播极广。
来源原文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
怛侄他。唵。斫羯啰伐底。震多末尼。
摩诃。钵蹬谜。噜噜噜噜。底瑟吒。
篅啰阿羯利。沙夜吽。癹莎诃。
唵。钵蹋摩。震多末尼。篅攞吽。
唵。跋喇陀。钵亶谜吽。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注音
nā mó guān zì zài pú sà mó hē sà。jù dà bēi xīn zhě。
dá zhí tuō。ōng。zhuó jié là fá dǐ。zhèn duō mò ní。
mó hē。bō dēng mí。lǔ lǔ lǔ lǔ。dǐ sè zhà。
shuò là ā jié lì。shā yè hōng。pō suō hē。
ōng。bō tà mó。zhèn duō mò ní。shuò là hōng。
ōng。bá là tuó。bō dàn mí hōng。
发音注解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细考古、今字词典皆读此音。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
耶:读音(yě),通“也”。
伽:读作(qié茄)。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藏语系佛教读前者,汉语系佛教多读后者。
斫:读音为(zhuó浊)。
羯:读作(jié洁)。
啰:各地多读成(là辣),此字与喇通假,喇,古读(là辣)。有读第一声(lā拉)的。
蹬:读音为(dēng登),另读(dèng邓)。
谜:陀罗尼中原字是[足+迷],发音为(mí迷)。
噜:古读(lǔ鲁)。不读今音(lū)。
瑟:读音(sè色)。
吒:读音为(zhà乍),另读为(zhā扎)。
篅:读(shuò朔),也有的方音读(ruì瑞)。
攞:读音为(là辣),此字通“啰”。“攞都迦”也写作“啰都迦”;“攞乞尖拏”也写作“啰乞尖拏”。(见《佛学大辞典》。)今音读(luō捋)、(luó罗)、(luǒ裸)。
吽:读(hōng轰)。
癹:读(pō坡)或(bá拔)。现代字、词典中无此字。有的方音读(pān攀)。
喇:古读(là辣)。
亶:读(dàn但),另读(dǎn胆)、(chán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