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山一号
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演出的话剧
陀螺山一号是2009年5月24日在南京军区大礼堂演唱的话剧。
创演背景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表达人民军队忠诚于党、报效祖国、矢志打赢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创演的大型话剧《陀螺山一号》,将作为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优秀节(剧)目,作为南京军区官兵奉献给祖国60华诞盛大庆典的一份厚礼在北京闪亮登场,于9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中国剧院展演。该剧主题思想深刻,作为现实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它所关注的是我们军队正在进行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部分现实问题,触及到现实军营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阵痛。
话剧简介
主创人员:姚 远 佟冰一 孙文学
主要演员:傅程鹏 徐洪浩 宁晓志 孙 逊 周惠林
剧情梗概
首次自主对抗演习马上就要打响了!为了这次演习,某集团军整整准备了一年,并特意组建了模拟敌军部队——蓝军旅。
3年前,在一次演习结束后,红方总指挥江海涛和蓝方总指挥周卫新为了胜负之事各不相让。研究生宋戈对演习提出了不同看法:“红、蓝双方指挥员的观念陈旧,指挥只是导演台本的克隆……这样的胜负,价值在哪里?”宋戈一番话,吸引了江海涛和周卫新的目光!江海涛把宋戈“挖”到装甲团。宋戈一到装甲团就进行训练改革,但捅出了娄子,导致装甲团没能成为新型主战坦克的列装试点单位。江海涛一怒之下把宋戈“发配”到修理所。
组建蓝军旅时,江海涛任旅长,宋戈被任命为装甲团代团长。周卫新则是自主对抗中的红方总指挥。
自主对抗演习突然提前举行!在对抗中,江海涛接受军事频道采访,导致蓝方指挥所位置暴露。江海涛成了红方俘虏。令人意外的是:江海涛在被俘前宣布宋戈为蓝方总指挥。宋戈利用红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不灵敏的弱点,大打电子战,结果反败为胜。谜底揭开,原来这是江海涛的一次大胆的谋略——“丢帅保车”
变革征途
陶 琳
积极反映新军事变革中我军的精神风貌和巨大成就,是军队文艺创作应当予以重点表现的时代课题。话剧《陀螺山一号》集中塑造了以宋戈为代表的我军新一代军事指挥员的崭新艺术形象,在现实题材主题深度开掘上,在军旅人物形象深刻把握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优秀的戏剧作品总是以深邃的思想性打动观众,尤其在表现时代重大主题方面更加引人注目。该剧的编剧从创作规律出发,避免单纯诠释戏剧主题,没有罗列新军事变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而是重点表现了演习中的人,以及透过演习和人物关系,折射出他们的心灵搏斗和思想锋芒。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提炼出当代中国军人特别需要关注和完成的命题,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忠诚和责任”,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了剧作家的思考和追问。
剧中主人公、蓝军模拟旅装甲团代团长宋戈的身上鲜明地体现出当代军人可贵的忠诚。他的血液中流淌着父辈军人的光荣和梦想,他在人生道路上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完善,很大部分来源于父辈们的熏陶和影响。面对新军事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坚定信念,保持忠诚,显得尤其珍贵。与此同时,全剧还从关爱士兵生命出发,发出了一个军事指挥员在未来战争中如何胜任指挥的拷问。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军事变革,指挥员的知识储备和指挥能力,能否适应新的任务和要求,是摆在各级指挥员面前的严峻课题。未来战争的主体力量还是士兵。怎样尊重成千上万的士兵的生命?依靠什么赢得士兵的信任和支持?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必须像宋戈那样,密切关注世界军事变革的大趋势,尽快掌握高科技知识本领,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向纵深发展。这就是全剧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优秀的戏剧作品最终还要靠典型的艺术形象征服观众。全剧通过宋戈、周卫新、江海涛这3个典型人物,概括和体现了当下军营的生活面貌和军人的生存状态,提出了新军事变革中,军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指挥人才,呼唤培养和使用一大批有崭新思想观念和科技知识的优秀人才。无疑,当前军队迫切需要像宋戈这样献身军营、才华出众、敢于创新、敢于承担的新型军事人才。剧中周卫新则代表这样一批人,他们曾经是英雄、是先进,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领导作风往往存在局限,习惯于用老经验、老方法治军带兵。但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他们终究会不断历练成长,绝大多数人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赶上甚至超过同行的战友。全剧对人物群像的塑造和刻画,从更深的内涵表达上来说,更像是在新军事变革的征途上,在广大官兵心中吹响嘹亮的号角,鼓舞斗志,催人奋进。
生活才是明镜
姚 远 佟冰一
现在不少人谈起文艺作品的时候会说:“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如何才能贴近生活?这成了人们衡量文艺作品的一种标准或者说是创作理念。
过去,导师总给我们讲,生活是创作的本源。所以,我们至今只懂得源于生活就是要贴近生活的本质,至少它使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要轻率地面对作品中的任何人和事。在《陀螺山一号》剧本初稿的结尾,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战争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场战争。如果在这场战争中倒下的是创新者,那么这场战争就是失败的战争……”这话不是编剧说的,而是在深入生活中,与一位年轻的指挥官谈话时,他背诵给我们听的。这是他正在撰写的军事论文起首开篇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位当代军人的思考。这话说的有点忧心忡忡,但是在这短短的话语中,却映射出他的心境: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对当前的现实又充满着责任感,充满着感慨。
如果说灵感的话,也许正是这句话启发了我们的灵感。它实质上是说明,新军事变革本身就像战争一样,意味着对抗:是锐意创新与因循守旧的对抗。而在这一场新与旧的博弈当中,今天的胜负也许影响着我们军队在未来战争中的格局与地位。也许正是这句导言,隐含着他身边发生的各种故事……
如果说深入生活,我们是这样深入的:不单是倾听他们的表述,而是能够深入到他们记忆的深层当中去挖掘他们的故事。我们不懂军事,不懂高科技,不懂演习……我们能够懂得的也许只是生活在军营中的军人。他们虽然统一着装,却不是清一色。他们当中有刚强,也有懦弱;有勇敢,也有胆怯;有正直,也有逢迎;也有大利害与小利益的权衡,等等。
于是,在我们的舞台上,展开了这样一个故事:某集团军在陀螺山训练基地进行着首次实兵自主对抗前前后后的故事。一个演习训练场上红蓝对抗的故事;一个在作风上对抗的故事;一场展开于无形之中的“较劲”的故事。所以在我们的说明书上,要有这样一句话:“正如演习是一个想定,戏剧也是一个想定。”
我们不敢说我们的作品高于生活,只敢说我们的作品尽可能忠于生活的真实。《陀螺山一号》的成败得失,全在于是否贴近了生活。它的长处在于此,短处也尽在于此。 (作者系话剧《陀螺山一号》编剧)
众志成城
黄红雨
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演的大型话剧《陀螺山一号》,由国家一级编剧姚远和青年编剧佟冰一共同执笔。为创作该剧,编剧姚远积5年之构思,深入军区10多个一线部队和对抗演习现场,与近500名官兵进行座谈,上到将军下到普通士兵,搜集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
初稿形成后,文工团组织相关创演人员反复进行研讨,十易其稿。剧本搬上舞台后,先后为军区机关和基层一线部队官兵演出10余场,邀请专家到现场指导,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修改打磨,力求精品。该剧作为现实军事题材文艺作品,所关注的是军队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折射出在新军事变革中,我军一批中高级领导干部,从国家的前途命运与军队建设的长远发展出发,甘为人梯、顾全大局的崇高思想境界。
该剧特邀国家一级导演孙文学执导,演员阵容聚集了傅程鹏、徐洪浩、于和伟、孙逊、宁晓志、王长林、周惠林等文工团优秀演员。该剧排练历时8个多月,全体演职员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团结拼搏,克服个人困难,不怕苦、不怕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排练工作中。许多演员推掉了外请演出合同,表现出良好的团队意识。排演过程中,演员们能够积极给编剧、导演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经常研讨到深夜一二点钟,体现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为让优秀剧目惠及基层一线官兵,文工团党委多次组织主创人员研讨该剧下部队演出方案,本着下部队演出队伍精、道具少、不给部队添麻烦的原则,他们在3个方面对该剧进行了大胆的“精致包装”:一是在演职人员方面,由过去的65人,精减到15人,裁减了部分演员和舞美保障人员;二是在舞美道具方面,只需要演员随身携行的简易道具,即1张折叠桌、2道可拆卸屏风和3条小凳子;三是在舞台效果上,去掉了灯光、音响等保障,不使用麦克风。经过精装改编,《陀螺山一号》剧组到基层部队进行慰问演出。每演一场,基层官兵兴致都很高,围着演员们问这问那。一路演下来,演员们一致感到,虽然舞台简单,但与基层官兵面对面地交流,很有冲击力和感染力,令人振奋。
战争启示
葛 逊
《陀螺山一号》的序幕在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中拉开,音乐旋律充满着激烈的对抗气息;各种战车引擎的噪音伴随履带的碾压声,刺激着安逸生活的麻木感;红方、蓝方和导调人员身着迷彩,紧张而专注……舞台呈现的是陀螺山军事训练基地导调大厅实景,这是一座隐藏在地下的指挥所,形如古罗马斗兽场一般的格局,貌似一座坚不可摧的铁甲方阵。门洞打开,角斗开始,也就是演习开始!
剧情围绕一场红、蓝双方的对抗演练展开。集团军首长作为新军事变革的推进者,希冀在最接近“实战”的对抗中选出千里良驹。因此,交战双方的眼睛紧盯对抗输赢,各出狠招绝活。
担任红方机步第十五旅旅长周卫新,以带兵严格著称。但缺乏战略理念前瞻性、缺乏对高科技挑战的勇气是周卫新的软肋,并直接体现在整个对抗过程中。
宋戈,蓝军模拟旅装甲团代团长,是剧中的一号人物。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外军战法。在对抗演习中,最终蓝方大翻盘打败红方,宋戈功不可没。这是真抓实干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必然结果,是科技强军增强战斗力的最好诠释,正如宋戈常说:“演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是为了所谓打胜仗,那是最令人痛惜的本末倒置。”
如果说,部队军事斗争准备是军事文艺创作的不尽源泉,那么,本剧就是南京军区新军事变革成果的艺术表现。多年来,盘马弯弓,江海砺剑,全军第一个名噪一时的“蓝军司令”在这里诞生,第一个合同战术训练中心在这里建成,第一支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模拟外军部队在这里出现……这一切如磁石般吸引着军旅剧作家的眼球。他们一次次走进被称为“东方欧文堡”的合同战术训练中心,从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精神营养。
总把沙场作考场,红蓝对抗砺锋芒。从练为战的角度来说,参演红方官兵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敌的素质。过硬的“蓝军”,是磨刀石,更是试金石。因此,“蓝军”在演练中不仅要当好陪练,更要像真正的敌军一样狡诈、凶狠,当好狡猾的敌人,不断给红方设置难局、危局、死局。在一个个攻防回合中,“蓝军”不仅运用新战法,还使用新装备,使得自主对抗演练成了名副其实的未来高技术战争的砺剑场,迫使红方打一仗、进一步,不断谋划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法。
好戏不仅好看,更要给人启示、给人感悟、给人力量。此剧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红、蓝双方主将的文韬武略,从谋略、装备的对抗,到思想、观念的较量,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扣人心弦。其实,对抗是人才的对抗,较量也是人才的较量。军事人才正从交锋不断的实战化训练中脱颖而出,而唯有创新者才有机会获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战争备忘录,也是启示录。
戏剧专家点评
话剧《陀螺山一号》进京参加庆祝建国60周年活动展演后,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有关专家,针对该剧在话剧艺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进行了专题研讨。
王领(北京人艺一级演员、第三届梅花奖获得者):该剧瞄准当今军事变革这个话题,写出了军营生活的矛盾,通过红、蓝自主对抗,体现两种观念的对立和冲突,反映了军营生活的矛盾,很真实,很有深度,很有特色,演员们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强,基础和综合素质特别高。
王育生(《剧本》月刊原副主编):这个戏艺术感、冲击力很强,钢铁般的凝重。人物形象比较分明。剧中写道:“军人的荣誉胜过一切,军人可以为荣誉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笔写得太棒了。看完之后,对我们的国防实力有信心,对我们的部队有信心。
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这个戏可探讨的价值,就是怎么把一个非常难的戏写得这么有深度。戏里流露出的忧患意识不仅增添了这个戏的感人力量,也增添了这个戏的思想深度。这个戏要表达的思想已经达到了,是一个非常棒的戏。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该戏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确实满足了我的愿望。它的内涵特别丰富,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我们戏剧创作中写境界、写精神的不少,总是喜欢在写一个好人的同时,一定要写一个坏人。而这出戏,我觉得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一种水涨船高方式,没有坏人。我特别喜欢这个戏的风格,光头戏,和尚戏。
赓续华(《中国戏剧》副主编):我特别喜欢这个戏,是编剧、导演、舞美全面胜利的一个剧目。这部戏是纯爷们的戏,能演成这么吸引人的戏,太难了。希望这个戏能够在军校、在地方演下去。
薛殿杰(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舞美很大气,空间很大,视觉让人震撼。钢铁大门打开之后,就把观众带到军事演习两军对抗的气氛中去了。钢铁这种质感,张扬了阳刚的军人特性。光和烟的效果也特别好。
常莉(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我们通常讲,在表演上怎么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个戏很明白。用戏剧理论来说,叙事的结构、叙事的语言,整个构建都特别清楚。无论什么样的戏剧理论,都可以在这上面得到很完满的解释。
王蕴明(中国剧协顾问):这个舞台非常简洁,内涵也很深刻。这个戏强化了一种理念的东西,从四五个人物的性格当中,体现了作者的高明功力。目前这个戏在话剧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层面,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美学高度、美学层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6 21:56
目录
概述
创演背景
话剧简介
剧情梗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