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粳米汤,中医方剂名。出自《
金匮要略》卷上。具有《医宗金鉴》:胜寒气,和内外之功效。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歌诀
附子粳米汤五药,附半米草加五枣。肚腹肠中疝痛症,一剂寒去病即好。
组成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用法用量
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
《医宗金鉴》:胜寒气,和内外。
主治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方义
本条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呕吐证治。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是气上逆的表现,半夏功能降气;腹中切痛为寒,附子功能驱寒,佐以甘草、粳米、大枣取其调和中土。本方与理中汤、小建中汤均治中焦虚寒证,但理中汤偏治下利,小建中汤偏治腹痛,本方偏治肠呜呕吐。
运用
本方治疗腹满痛而呕吐泄泻之阳虚夹湿证,除上述证候外,又有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脉细而迟、舌苔白滑等症者,确有较好的疗效。若腹痛延及心胸部,宜与大建中汤合用;若服药后仍呕者,再加砂仁、丁香温胃,效果更佳。本方还可用于急慢性胃痉挛、胃溃疡、尿毒症之寒呕等。另有人将本方用于妇科治疗产后腹痛、妊娠呕吐、习惯性流产、经行腹痛、少女带下诸疾,属脾胃虚寒夹湿者。
加减化裁
如胃中寒甚者,可加干姜以温胃,寒去则腹满呕痛均止。
附注
杨某,女,38岁,家庭妇女。患者腹痛肠呜已有月余,曾用西药治疗无效,于1981年3月15日来诊。据病人主诉,1月前因受凉而觉腹部阵痛,夜间较甚,继而发现干呕,有时吐涎沫,腹中雷鸣,脐周疼痛,绵绵不止。查其面色萎黄腹部平软,肝脾不大,痛时喜按,大便正常,饮食略减,无吞酸呃逆。舌淡苔白,脉沉细而缓。乃脾阳不足,寒气上逆,遂投附子粳米汤原方:附子(炮)10g,粳米9g,半夏9g,甘草6g,大枣3枚。服药3剂疼痛全止,呕逆减轻,原方继投二剂而愈。
附方
名称:附子粳米汤
组成:人参三钱,附子二钱,炙甘草二钱,粳米一合,干姜二钱
用法:以水五杯,煮取二杯,滓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主治:脾虚土败,自利不渴,甚则哕者
出处:《温病条辨》卷二
重要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研究》:“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粳米半升,大枣十枚,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②《古方选注》:治以附子之温,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枣缓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