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洪非(1923年-2007年7月29日)、男,汉族、安徽省望江县人,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中国戏曲学会理事、黄梅戏研究会副会长,著名黄梅戏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
人物经历
1923年10月,陆洪非出生在安徽省望江县一个半渔半农的家庭。父亲陆鹤松上过三年私塾,农闲时爱朗读唱本,其祖母也喜欢唱民间小调,这在幼年的陆洪非心灵中撒下了艺术的种子,他在幼年时代就喜欢收集民歌。后来上中学、考大学,在“
安徽学院”听几天课后觉得先生教的不如他知晓的多,主动辍学。
1946年至1949年,他先后在芜湖《皖民日报》、“大雷通讯社,合肥的《皖报》,以及安庆的《新皖锋报》担任过记者和编辑工作,同时与进步青年靳彦俊、李献文、黄冈等开展革命活动,传播进步思想。
1949年至1951年,陆洪非曾经在太湖中学及望江中学做语文教师,喜爱
黄梅戏剧本的收集及唱词研究,开始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站立在较高的文化起点上介入黄梅戏。
1951年,在担任安庆行署文教文化行政工作后,撰写了《从农村到城市的
黄梅戏》一文,这是第一篇研究与介绍黄梅戏剧种的文章,被收入在1952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地方戏曲介绍》一书。
1952年,陆洪非开始对“天仙配”素材的收集,接触到
胡玉庭的口述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
1953年,他调至安徽省文化局剧目室工作,开始了
黄梅戏的专门创作。
在随后的10年间,他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附马》、《春香闹学》、《砂子岗》、《宝英传》等剧本。文革开始后,陆洪非整理、改编的《天仙配》、《女附马》被列为毒草,他与王少方一同被车子拉着挨批受斗,被迫中断了黄梅戏剧本的创作。文革后,陆洪非以更多精力投入到黄梅戏和安徽戏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他主持编校了《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完成了共四万多言的《综述》,详尽介绍了夏代至今安徽的民间歌舞、百戏。30余万字的专著《黄梅戏源流》一书是研究黄梅戏的奠基之作。在陆洪非的创作中,黄梅戏创作是其一生创作的重心,贯穿了一生。他对黄梅戏的贡献一是创作、改编了《天仙配》、《女附马》等经典作品,为黄梅戏由乡野小戏走向世界功不可没;二是他从介入黄梅戏起,开始研究黄梅戏,积累了大量资料,对黄梅戏从产生到走向辉煌的历程作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和考论,具有大的学术价值。
主要作品
剧本类
论述类
1 、《从农村到城市的
黄梅戏》 论述文章 1951年 黄梅戏史上,第一篇研究与介绍黄梅戏的文章。
3 、《谈天仙配的改编》 论述文章 1954年 发表于1954年12月10日《安徽日报》。
7、 《青阳腔散论》 论述文章。
8、 《
黄梅戏的稀见剧目》 论述文章1953年-1962年。
9、 《话说四大徽班进京》 论述文章。
10、 《漫谈徽戏的兴衰》 论述文章 1983年。
11、 《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百年》。
12、 《程长庚与徽、京百变》 论述文章。
13、 《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
黄梅戏卷》 专著 主持校编。
14、《安徽戏剧志·综述》 专著 1982年前后 完成了安徽戏剧史框架。
15、 《
黄梅戏源流》 专著 1985年出版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是研究黄梅戏奠基之作。
16、 《我所知道的严凤英》 回忆文章 1992 载《史海拾贝》。
17、 《王少肪生平系年》 论述文章 1993年 发表于《严凤英与王少肪的艺术历程》一书。
18、 《青阳腔散论》 论述文章 1994 发表于《古腔新论》(94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19、 《王少肪走过的‘荒唐岁月’》 回忆文章 2001年 发表于01。
20、 《皖戏丛谈》 专著 03年出版 远方出版社出版。
人物评价
陆洪非、林青对黄梅戏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以他们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将原本“一般”的乡间小戏,改编成流芳百世的“经典”,将黄梅戏剧种发扬光大,从安徽走向全国,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在中国戏剧史上写下辉煌一页。正如戏剧评论家周春阳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民间小戏和传统折子戏的基础、老艺人口耳相传的积淀、戏剧工作者的收集整理与改编,共同形成《天仙配》《女驸马》的雏形,后由陆洪非集大成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舞台演出本。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前人的成果不能否定,但陆洪非的再改编尤为重要。周教授呼吁,陆洪非之于《天仙配》《女驸马》,就像王实甫之于《西厢记》、莎士比亚之于《哈姆莱特》一样,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的先人王实甫那样,像英国人对待莎士比亚那样,公正地评价陆洪非对于黄梅戏剧种的贡献。《陆洪非林青黄梅戏剧作全集》的出版,就是对他的一次公正的纪念。(百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