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焉识
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中的主人公
陆焉识是当代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中的主人公。
外貌描写
1928年,在美国留学期间
同学们认识的就是这样一个陆焉识,狂狷孟浪,一头全校著名的黑色卷发,懒得修剪,一时耷拉在额前,一时抛甩到脑后,比他的嘴和手还忙。(出自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版《陆犯焉识》第38面)
1936年,全面抗战前夕
这天陆焉识穿一件银灰色夹长衫,带着黑色长围巾,就是他在那时代好几张照片里穿的一身。黑色礼帽和窄头的黑皮鞋都很时髦。他的打扮乍看平实,仔细看总能发现一两个细节是上海西人圈子里正在流行的东西,比如帽子和鞋子。(出自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版《陆犯焉识》第134面)
1958年,抵达劳改农场后
刚到大荒草漠的时候,犯人们留一种特殊发式,前面剃秃瓢,脑勺上却蓄一撮头发,陆焉识的卷毛拖在脑后,像不太健康的绵羊尾巴。(出自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版《陆犯焉识》第4面)
1963年,从农场出逃后
县城住下的这些天,高原日照给他的面皮正在退去,但又不好好退,鼻尖褪成了浅色,两盒颧骨各掉了几块大小不一的皮,周边卷起,用指甲顺着卷边撕,浅色渐渐扩大。泡了三小时的深色表皮其实都泡浮动了,一撕一片。(出自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版《陆犯焉识》第132面)
1979年,返回上海后
陆焉识简直是摇身一变。昨天晚上的灰暗脸色完全蜕掉,两颊微红,眉毛又浓又密又黑。最让子烨一家惊奇的是他的一头卷发,昨天稀疏无力地贴在头皮上,勉强盖住他大大的头颅,现在却浓黑卷曲,梳理成一种年轻的样式,可以想象他还能倾倒一群贼心没死的老妇人。(出自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版《陆犯焉识》第343面)
人物经历
陆焉识1907年出生于上海的富贵人家,青少年时期家境富裕,生活优渥。1928年去美国留学,在美留学的五年里过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且没有耽于学业,“二十四岁的陆焉识披上了博士袍、戴上了方帽子。”回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开始了颠沛流离风雨漂泊的坎坷半生。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军阀混战,战争烟云笼罩着整个上海滩,学术圈也掀起了“左右”的争论,作为某大学的教授,一名知识分子,陆焉识本无意加入任何阵营,但还是被裹挟其中,这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战争的来临,他不得已跟随学校搬迁,前往重庆。满腹经纶的陆教授坚持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在无教科书的情况下,用自己记忆里的教科书来授课。陆焉识的这些做法没有错,错的是处在一个敏感的政治环境中,违背了“所有教员的教案必须报批,不经批准的教案是犯规教学”;错在政治恐怖时期,本应谨慎言语、小心行事的他却发文讽刺当时官员的做法,这为他招来了第一次牢狱之灾。
1945年,陆焉识返回上海,此时的上海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掠夺”。陆焉识因被捕过丢失了工作,雪上加霜的是家里的房子又被政府腐败官员勾结的青红帮给霸占。战争把他“变成了这么个肯服软、不吃眼前亏、拿热脸去贴人冷屁股的人了”,让一个精通四国语言的留美博士变成了一个没用场的人。社会悲剧造成个人悲剧,此时的陆焉识无力挣扎,满腹失望。他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形势不可改变,唯一可以调动的是手中的笔杆,企图掩耳盗铃式的一吐为快,却一次次栽在笔杆下。
20世纪50年代初,陆焉识以“反革命”的名头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在妻子婉喻用尽尊严的帮助下改判为无期。在漫长的二十多年的劳改中,将一个知识分子磨去了棱角,不敢妄谈一切,连尊严一并丢弃在西北的劳改场中。活着成了生命的动力,自由早已离去。陆焉识变得胆小甚微,生怕一点点的过失为自己招来臭骂、戴纸镣铐、罚跪或者罚饭(在1961年的西北荒漠中,不惜去吃冒领的死人口粮,饥饿让罚饭仅次于死刑),无论哪种惩罚对一个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来讲都代表着屈辱,然而他却变得麻木。
在陆焉识以“反革命”为由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后,婉喻对陆焉识的爱始终没变,她敬仰、爱慕丈夫,按时去看望,不管多远的路程,并且倾其所有带上给他的补品。“婉喻的十根手指尖都被螃蟹蛰烂了,皮肤被微咸的汁水腌泡得死白而多皱,每一个蟹爪尖,无论怎样难抠嗤的犄角旮旯,婉喻都不放过,不舍得浪费一丝一毫的蟹肉。”婉喻的爱细致、体贴、勇敢、平静,她努力地做好一个妻子,付出自己的爱。然而,陆焉识对这个以传统的方式得来的妻子仍然没有爱。此时的陆焉识尚且不知他的“死刑”改判为“无期”,是因为妻子对自己爱得太深沉、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身子换来的。
在西北荒漠,陆焉识回忆往事,想起婉喻的种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妻子,只是爱而不知。他在自己的脑海中为婉喻写了一封封倾诉感情的信,爱情此时成为他的信念。在没有尽头的改造中,陆焉识策划了出逃。他逃跑的目的是为了去婉喻的面前,告诉她,自己是爱她的。然而终究还是没有站到婉喻的面前说出,只是远远地观望。自首后的陆焉识,为了婉喻和孩子的前途,结束了和婉喻的婚姻关系。社会悲剧造成的爱情悲剧,让陆焉识明白此时他所能给予婉喻的爱是离婚。婉喻多年的爱等到了回应,悲剧的结局却包含着温暖。
因为自己“反革命”的罪行,除了妻子,孩子都在尽量远离他,与他划清界限,陆焉识甚至成了孩子们口中给他们带来一身麻烦的“老头子”。政治环境的压迫让陆焉识的子女心惊胆战,甚至羞于承认自己有父亲。因为父亲,小女儿一直未嫁成为大家嘲笑的“老姑娘”,儿子失去了心中的挚爱。陆焉识被释放后,他已经不敢冒然回家。社会和时代的悲剧,剥夺了陆焉识身上的一切,他的坎坷不幸成为悲剧冲突的表现。
当释放后的陆焉识回到婉喻身边时,婉喻却失忆了,她已经认不清眼前的男人就是曾经自己深爱的丈夫,但内心还在一直等待陆焉识的归来,即使在婉喻临终时刻她还在固执地守着记忆等待。陆焉识归来后所做的一切,似乎是一场爱的徒劳,任何表象已经失去了意义,陆焉识已成为婉喻内心刻骨铭心的爱。
性格特点
陆焉识内心善良。心里清楚婉喻是继母“从娘家搬来的一把大锁,来锁紧不安分不老实”的他,痛恨这种传统方式对他爱情的终结,但是他接受了。他采取冷暴力、逃避的方式来驱散内心的不快。这种讨好式的委曲求全恰好说明了他的内心缺乏果敢、拒绝的勇气。“外部嘻嘻哈哈、迁就一切而内部猛烈挣扎”,当不学无术、投机取巧的大卫来找他借论文时,内心明明是鄙视这种行为,但是看到“老朋友这样潦倒、因为拖欠牛奶公司的费用,孩子断了奶。他真觉得对不起大卫……”他内心善良,他不允许自己的人品和学品有任何瑕疵,看到朋友的下场又让他极度不安。善良用错了地方就是一把刀,是扎向自己的刀。
不识时务、不通世故的陆焉识,被裹挟到政治斗争中。对学术、对文字他驾轻就熟,然而对人际、对社会关系,他一塌糊涂。自小生活优越的他,缺乏忧患意识,不善生计,知识带来的自信、清高最终败给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他身上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的耿直和坚持正义,在错误的时局下带来的是牢狱之灾。中青年时期的陆焉识似乎看不透,最终成为恩娘口中“没用场的人”。“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的本事……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绕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西北荒漠改造的二十年,陆焉识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有更多的时间去剖析认识自己,自我意识觉醒。他假装哑巴,让自己的脑子快于嘴,他学会了察言观色,保持沉默。曾经因为去送礼请客窘到发虚的陆焉识学会了贿赂、巴结、撒谎,更学会了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世。但善良本性却始终未变,宁愿冒着被“邓指”枪毙的危险,都未曾说出颖花儿妈的事儿。
人物原型
《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原型来源于严歌苓的祖父严恩春和另外一位劳改过的老者。根据严歌苓的自述:“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严歌苓未曾与祖父谋面,却又因亲戚言谈的描述,和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严歌苓的姑姑说她的悟性高,读书用功,敏感、孤高,这些都像极了祖父。祖父英俊的老照片,留下的书、瓷器、玉器等物件,让他在严歌苓心中变成了一个神秘的符号。后来,她又结识了一个在青海劳改了几十年的长辈,也是知识分子,解放前曾任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他请她读他写了多年的笔记,这里记录了他几十年的人生遭际和精神追求。严歌苓发现这位长辈与自己的祖父在很多方面是很相似的,如果祖父活着,后来可能就会成为这位长辈的样子。对家族史的探寻和剖析,也是对自我的探寻和剖析,严歌苓逐渐有了想以祖父为原型,书写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念头。
人物关系
衍生形象
人物评价
《陆犯焉识》把镜头对准了一个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以他的跌宕起伏的坎坷命运来透视一个知识分子与环绕着他的社会境况的紧张关系。只懂学问、不谙世事的陆焉识,刚直又正派,自尊又自傲,这种十足的书生意气使他在频仍的政治运动中难逃打击,辄遭厄运,因之大半生都在以“反革命犯”的身份接受劳改。当他终被释放、获得自由之后,他却怎么也找不到曾经的家和曾经的爱人,仍然颇显多余和倍感怅惘。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故事,更是一个知识分子被彻底放逐的故事。如果说这是一曲悲歌的话,那么它所悲哀的,不只是陆焉识个人的乖蹇命运,还有陆焉识所属身的那段社会与那一时代。(当代作家白桦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7 14:11
目录
概述
外貌描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