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吟
唐代王维诗作
《陇头吟》是唐代诗人王维乐府旧题创作的边塞诗。此诗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类型的人物,以及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种边塞生活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表现了老将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悲愤之情。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作品原文
陇头吟⑴
长安少年游侠客⑵,夜上戍楼看太白⑶。
陇头明月迥临关⑷,陇上行人夜吹笛⑸。
关西老将不胜愁⑹,驻马听之双泪流⑺。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⑻。
苏武才为典属国⑼,节旄落尽海西头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⑵长安:一作“长城”。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
⑶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太白:星名,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⑷陇头:陇山,大致位于今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处。借指边塞。迥(jiǒng):远。
⑸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⑹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⑺驻马:使马停下不走。
⑻麾下:即部下。偏裨(pí):偏将,裨将,副将。将佐的通称。
⑼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持节不屈,历尽艰辛十九年方获释回国,拜官典属国。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⑽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指旌节。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指西域一带或位于中国西方的国家。一作“海南”。
白话译文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此诗即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怨婉的边塞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笔法奇特。诗中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边塞世界充满幻想的少年、陇山地区远行的人、驻守边塞的老将。在诗句的起笔中,少年游侠趁着夜色登上戍楼眺望星辰,诗句中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和跃跃欲试的少年激情。通过瞭望之所见,第三句将诗歌视点转换到了月色下的边塞大地,进而引出了这片大地上的行人。行人思念家乡,吹起笛子。在一、二两句的少年人看来,这样的景象新奇而浪漫,但同样听到笛声的老将军,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诗人巧妙地用一片笛声,将三种不同身份的人,串联在一起,使读者读后感慨无限。
诗歌后半部分的描写重点放到了老将身上。这位老将身经百战,有的部下已经享受高爵厚禄,但他却仅仅是一个小官而已。“麾下偏裨万户侯”暗用了李广的典故,李广身经百战却不得封侯,他曾经抱怨“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自己却“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可以想见其心中的愤懑不平。“老将”与李广有着类似的遭际,他用苏武的典故安慰自己: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回国也仅仅被封为典属国而已。用古人遭遇的不公来安慰自己的遭遇,在旁观者看来,更增一分凄凉之感。
名家点评
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刘云:次第转折,恨惋何限,非长篇可及。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陇头吟》音节气势,古今绝唱。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起有乘衅邀勋意。次景语含情。次数奇之叹。结强引子卿自解,可伤。周启琦曰:结怨得婉。
清代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三、四句有景有情。收句若倒转便少味,顾云:句法顿拌流丽,并使二事,一隐一显,是变幻作法,悲壮雄浑。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立功之难,从听者意中写出(“关西老将”句下)。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极凄凉情景,说得极平淡,是右丞家数。少年、老将,宾主相形法。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沉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