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长
中国兽医学家
陈之长(1898—1987),著名兽医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畜牧兽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898年1月28日生,四川简阳人,先后主持中央大学、四川大学和四川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工作近50年之久,为培育畜牧兽医高级人才,传播和推广畜牧兽医先进科学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
陈之长,字本仁,1898年1月28日生于四川简阳县禾丰乡周家沟。父孝威,习法政,重子女教育。陈之长自幼发愤读书,1912年考入成都府中学堂(现成都石室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在校期间曾因参加“五四运动”游行示威,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数日后获释。1921年又因支援北京国立和大院校教职员索薪斗争,参加罢课罢考,被学校当局勒令留级一年。
1922年,陈在清华学堂学习期满,赴美入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攻读兽医。在校时与张心一赵连芳程绍迥等同学组织“中国新农会”,互相砥砺并相约回国后去东北合办垦牧场。1926年陈在该院获兽医学博士学位,旋即赴康奈尔大学选修微生物学,并在乳牛场实习乳品加工,为回国办场作准备。1927年学成回国。归途中在日本逗留3个月,考察日本的畜牧兽医事业。
当时祖国北方仍被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办场一事,自成泡影。经邹秉文介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总司令部任兽医官。
那时广西一带流行牛瘟,连年不息,田园荒芜。1928年初,他应广西省建设厅邀请,赴广西任农林局畜牧兽医技师兼科主任,主持创建血清厂,防制牛瘟。听说俄侨在哈尔滨搞牛瘟血清颇有经验,遂专程去满蒙地区考察畜牧兽医事业,并与俄侨兽医技师交流经验。在哈尔滨订购制造血清疫苗专用器材数百箱,陆续运回柳州安装备用。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陈被迫逃离广西,绕道抵达上海
1929年秋,他应聘担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畜牧兽医系主任,从此走上“教育救国”之路。此时,“中国新农会”会友多已日国在中央大学任教,为实现夙愿,在从教之余,创办了“南京新农公司”养鸡养蜂场,至1937年南京沦于敌手才宣告解体。
从1929年至1937年,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在教学、科研和推广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全系拥有教授6人、讲师2人、助教4人、技术助理员3人。建成了实习猪场、良种鸡场。添购了乳牛场机械设备和兽医医疗用品。在此期间还举办了养蜂训练班(1930、1931年)、养鸡训练班(1931年),乳品卫生检验训练班(1935年)、二年制畜牧兽医专修科(1936年)、兽疫防治人员训练班(1937年)。在科研方面,1935年获洛氏文化基金会资助,由许振英主持猪种培育和饲养技术试验研究。在推广方面,1935年与江苏泰兴义庄农场合作在泰兴地区推广良种畜禽;同年创办《畜牧兽医季刊》,及时报道教学和科研成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四川重庆。当时四川省建设厅邀请陈之长、罗清生成都协助工作,遂借得四川省家畜保育所部分房屋作为畜牧兽医系师生安身和教学实习场地,为教学、科研和推广提供了较好环境,也使从南京带来的良种畜禽得以充分选育和推广。在四川9年,虽值抗战期间,学校经费拮据,在陈之长的积极努力下,畜牧兽医系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除完成本科和专修科教学任务外还代办了中央政治学校附属边疆学校畜牧科,与农林部中央畜牧实验所合办了羊毛改进人员训练班,招收了畜牧和兽医硕士研究生。
1938年,陈之长和罗清生应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川康盐务管理局邀请,赴自贡盐场检查盐井推牛瘟病。他们建议成立兽疫防治机构,先后推荐毕业生等10余人,成立兽疫防治所,建立血清厂,为控制当时流行于川康盐区的牛瘟和炭疽病作出了贡献。
同年,陈之长和许振英、赵海泉等应西康省政府邀请深入康北草地考察牧民生活、畜牧业生产、牲畜疫病防治,提出不少建议,供当地政府发展草原畜牲业生产作参考。
1940年,成立中华畜牧兽医出版社,陈之长任理事长。该社出版定期的《畜牧兽医月刊》以及畜牧兽医专著和科普读物,对开拓和发展我国畜牧兽医事业起了促进作用。
1942年,陈之长当选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二届理事长。1943年2月,他以学会名义邀请美国俄勒冈大学畜牧系主任、牧场经营管理专家R.G.蒋森(Johnson)来成都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讲授草原管理学和草原牲畜管理学,并陪同蒋森应西康省政府和宁夏省政府邀请去康南和宁夏考察。1943年秋,又邀请美国家畜育种专家R.W.费里朴(Phillips)来系作“家畜育种学对遗传学原理之应用”与“家畜生殖生理及家畜育种新趋势”两次学术报告。1944年邀请美国兽医专家E.A.童立夫(Tunnicliff)作关于兽医卫生和兽疫防治的讲授和学术交流。
1945年暑期,应四川省政府邀请,偕同应届毕业生王树信等赴川西汶川县羌族地区草坡进行综合考察,探讨该地区是否宜于发展畜牧生产。
1946年中央大学在南京复校。陈之长因健康原因辞去系主任职务,但仍担任兽医微生物学和家畜产科的教学工作。
1948年,陈之长应聘就任四川大学教授兼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当时曾有人劝他去台湾,被他毅然拒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系主任。在系务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1954年他去北京参加高教部召开的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培养方向和制定教学大纲会议,回校后立即执行统一教学计划,制定各课教学大纲,建立教研组,对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1956年他参加高等农林院校考察团赴苏联考察高等畜牧兽医教育和科学研究。1961年他积极贯彻“高教60条”,使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进一步得到合理安排。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蒙受到莫须有的冤屈,身心备受摧残。1970年后长期卧病。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教书育人工作,并寄书下放劳动的教师,共勉坚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粉碎“四人帮”后,他欢欣鼓舞,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竭尽绵薄。在病中他坚持撰写和为来访者提供我国畜牧兽医史料,稍能下床行动,即参加畜牧兽医学会和学校举办的学术活动。
1985年春发现患结肠癌,经医治无效,于1987年3月13日与世长辞,终年89岁。弥留时遗言:“把我的遗体奉献给川医研究,后事一切从简,并把骨灰投放羌江。”
投身教育事业
陈之长以其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畜牧兽医教育事业,长达50年之久。他品德高尚,公正坦诚,才思锐敏,平易近人,知人善任,因此能聘请到不少国内名流、专家来系任教,合作共事。他不仅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而且编写教材,翻译名著,亲自讲课,指导实习,带领研究生,为祖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畜牧兽医科技人才。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不少已成为蜚声国际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他的一生为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陈之长曾被推选为四川省第二届政协委员,四川省第四、五届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
“蒙山苍苍,羌江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谨以此数语来表达对陈之长教授的景仰和深刻缅怀。今天,我们纪念陈之长教授,更要学习他的办学精神,孜孜不倦的办学学风和做人美德,继承和发扬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高尚品质和奋进精神,为发展我国的畜牧兽医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简历
1898年1月28日 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
1912一1913年 肄业于成都府中学堂。
1922年 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
1922—1926年 先入美国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深造,获兽医学博士学位;旋即赴康奈尔大学进修兼研究一年。回国途中,到日本考察畜牧兽医事业。
1927年 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开封)兽医官。
1928一1929年 任广西省农林局畜牧兽医技师兼科主任。
1929—1946年 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
1942年 当选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
1948—1956年 任四川大学教授兼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
1956—1985年 全国院系调整后历任四川农学院(后改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兼畜牧兽医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
1987年3月13日 逝世于成都。
主要论著
1 陈之长.满蒙畜牧兽医事业一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旬刊,1929(38):2—3.
2 陈之长.畜物兽医事业与国计民生问题.农业周报,1930(53—55):31—35.
3 陈本仁.兽医学概论.畜牧兽医季刊,1935,1(2):15—42.
4 陈之长.鸡瘟发现于河南开封.畜牧兽医季刊,1935,1(3):43—44.
5 陈之长译.乳房炎简易检查法:牧埸及实验室适用.畜牧兽医季刊,1935,1(3):97—106.
6 陈之长译.国际兽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结核病论文提要.畜牧兽医季刊,1937,3(1):126—136.
7 陈之长,许振英,赵海泉.西康畜牧兽医调查报告.畜牧兽医季刊,1940,4(1).
8 陈之长.鸡消化道酵酶作用之研究.畜牧兽医季刊,1940,4(2).
9 陈之长.网状内皮系.畜牧兽医季刊,1941,4(3、4).
10 陈之长,罗清生译.马氏家畜诊断学.成都:中华畜牧兽医出版社,1941.
11 陈之长,盛彤笙.改进我国畜牧兽医教育之商榷.畜牧兽医月刊,1941,1(9):283—286.
12 陈之长.乳牛结核之防治问题.畜牧兽医月刊,1943,3(2、3).
13 陈之长.乳牛难产.畜牧兽医月刊,1947,6(10、11、12):14—15.
14 陈之长.成都乳牛业进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成都市第一届乳牛节特刊,1949,11.
15 陈之长.家畜解剖学(英文).成都:铭贤学院,1949.
16 陈之长,罗清生重译.兽医内科诊断学.南京:畜牧兽医出版社,1953.
17 陈之长编译.家畜不育与不妊.上海:科学出版社,1964.
18 陈之长编译.家畜生殖生理.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出版社,1964.
19 陈之长.中央大学畜牧兽系在四川办学情况.四川畜牧兽医史料,1985.
20 陈之长.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简史·中国畜牧史料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2 08:01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