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伦芬,女,
天津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
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1969年在
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当
工人。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她在叠片电容器涂银工序中,改单边涂银操作法为双边涂银操作法,提高生产效率三倍。1984年任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计算中心操作员。她是第五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三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1983年获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陈伦芬从走向工作岗位之日起,就把朴素的感恩思想融进了工作之中。她当时在工厂陶瓷电容器车间涂银班做测量工作,她以自己的残疾身躯忘我劳动,拼命工作,曾因一年完成两年生产定额,被人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她当选北京市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后,社会工作增多,但她从不因社会活动影响生产任务,经常加班加点和利用星期天补回生产定额,年底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她当涂银班班长后,又带领同事,多次获得各种先进集体称号。后来,她从一线工人岗位,调到厂计算机中心工作,兼党支部书记。她面对新领域、新挑战,放弃大量的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语言及编程,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C-DBASE-Ⅲ语言。担任计算机中心管理组长后,她又参与编制了厂内许多专业管理系统,实现了厂内“销售系统”、“财务系统”、“工资系统”的运行,以及子系统的计算机管理工作,增强了人机对话部分。为加强企业现场管理,又深入现场,她参与编写了产量输入、银浆粉数据输入等大量程序,完善了车间、班组、个人物耗情况及
工人劳动生产率的调查程序,完善了干部岗位技能评级,产品销售价格表等大量工作。从检验员、计算机操作员、编程,她从掌握一般型技能的技术工人,成长为计算机中心的一名工程师。陈伦芬还积极为首都以及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群众排忧解难。
1969年,陈伦芬从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798厂,先在车间当工人,后来当了班长,她的工作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带头多干,而且是“你干得多,我比你干的还要多”。陈伦芬凭着实干,在工人中树立了声望。1978年,她被评为北京市“劳动英雄”,陈伦芬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后来,她当选为人大代表。周围的人都向陈伦芬反映意见,烧煤,没路灯等,陈伦芬觉得挺重要,都写进议案。后来她才发现,这些事儿不该写在议案里,而应写成“批评建议”。有一年,某居民大院因治安混乱,丢了5辆摩托车、370多辆自行车,群众十分不满。该大院属于某国家部委,居委会管不了,就是托人、上访,人家也不买帐。最后大家找到陈伦芬,她最终把问题解决了。陈伦芬有一个技巧:想让谁解决问题,就在批评建议的题目中直接写上“xx部”、“xx局”,这样一目了然。靠着为老百姓办事的热情和技巧,她经手的批评建议基本上都没落空,接到她批评建议的部门都很重视她转来的问题。
陈伦芬办事有个原则,只要是老百姓反映的事,有共性的事,包括外地人的事,都得反映,还争取给解决。陈伦芬说,碰着难办的事,心里就总会记着、想着,就想怎么变个方儿给办成了;问题解决了,心里就痛快了。如果说,得到别人的信任是一种幸福,陈伦芬的幸福来之不易。有一次,北京某殡仪馆向她反映情况,说当地农民因为迷信,反对建殡仪馆,于是在殡仪馆左边修了一猪圈,右边挖了一粪坑,整天臭气薰天,一到夏天窗户玻璃上爬满了绿头大苍蝇。从来没去过殡仪馆的陈伦芬第一次到现场,心里还真犯怵,但她想绝不能让殡仪馆工人觉得人大代表嫌弃他们,就壮起了胆子。三天两头跑下来,也就忘了害怕。调查完后,陈伦芬就向上反映,起初效果不是很大,于是,她又联合其他代表一起到各区视察、写报告,终于将殡仪馆边的猪圈和粪坑迁走。因为这事,陈伦芬当上了民政局的监督员,同时,她还起草了一份3000字的关于要把殡葬服务纳入市政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大家夸她、信任她,只因为她每做一件事都想着把事做好,不图什么回报。她对平民百姓的朴素情感,从她走进工厂大门、跟师傅的时候就已经扎下了根。北京市实行社会医保改革,一些下岗、退休工人发现需要自己支付的部分比以前多了,超出了承受能力,就写信找到陈伦芬。陈伦芬马上赶到北京市人大,说这封信必须尽快交给市长,第二天信就交到市长手中。市长见信后特别着急。后来,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这一制度成为北京市提高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八项措施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陈伦芬还联系北京市劳动局、经委、总工会负责人和退休职工对话。对话会前,陈伦芬对职工代表推心置腹的说:要摆事实、讲道理,不必言辞激烈,有话好好说,这样才能相互沟通。事实证明,对话会很成功。陈伦芬作为人民代表,在单位、家里、电话里,甚至走在路上都会有不少人向她反映情况,她还经常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陈伦芬接近退休时,但她还在原单位上班,她对领导说:“你不用聘我,我也天天来,只要还是人大代表,就得为百姓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