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1919~1975.7),原名陈仙花。福建省东山县人。潮剧乐师。1953年受聘到汕头专区戏改会工作,1957年调入广东潮剧团任音乐组长,他对潮剧音乐诸多建树,为之奉献52年,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
人物生平
陈华(1919~1975.7),原名陈仙花。福建省东山县人。潮剧乐师。7岁时即随父跟班学艺,较全面掌握潮剧吹、拉、弹、打多种主要乐器的演奏技艺,尤擅唢呐,以技巧娴熟和多变花音著称,一次在诏安梅州乡参加“五班斗“(五个潮剧班赛台)时,他用四支大小不同的唢呐吹奏《粉蝶采花》《得胜令》等曲,连续7次受到喝彩,从此声誉日隆。16岁起,先后在源春香班、梅福兴班及当地业余潮剧班任领奏(头手)、司鼓和导演。解放初期,他在东山县城关振声园潮剧班工作,并参加现代潮剧《血海深仇》《愁龙苦凤》《鸭绿江上》等剧本的编导、作曲和演出工作。1953年受聘到汕头专区戏改会工作,1957年调入广东潮剧团任音乐组长,搜集和整理了大量唢呐牌子和弦诗乐曲。先后参加《潮剧音乐》(三册)和《扫窗会》(总谱)的记录、校勘出版工作。他整理并演奏的唢呐曲《粉蝶采花》《公婆闹》,二弦乐曲《狮子戏球》等被灌录成唱片,发行海内外。他参加潮剧唱腔音乐设计的剧目有《续荔镜记》(上集)《辞郎洲》《松柏长青》《江姐》《万山红》等。他吸收现代作曲手法,在潮剧现代戏的唱腔设计中敢于大胆创新,对潮剧乐器如唢呐和二弦等也进行改革,使唢呐扩大了音域(由两个8度增加到两个半8度),克服了过去低音高吹、高音低吹的弊端;使二弦降低发音频率,更接近声腔,提高了乐器的表现力。此外,经他改革、引进和使用的乐器有中胡、大三弦、低音洞箫、高音笛、钦仔(打击乐器)、中音抗锣、云锣等几十件,完善了潮剧乐队建制。他对潮剧音乐诸多建树,为之奉献52年,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