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科(1906年2月-1930年10月5日),湖南省长沙县尊阳都拔茅田(今属长沙县金井镇)人。1924年,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堂,同年转入
黄埔军校,成为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分配到
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工作。 后由党组织保送至
莫斯科中山大学、
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毕业后回国,党中央派他去江西
苏区任
红三军团参谋长,途经武汉时,因地下党组织和交通站遭破坏,无法前往,在武汉停留期间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0月5日,这位中共早期杰出的军事人才,被杀害在
武昌东门外,时年24岁。
陈启科,字舆逸,后改为宇一,又名惠之,长沙县尊阳都拔茅田(今属长沙县金井镇)人,1906年2月生。他性格直爽倔强,见不平之事便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因在家中排行第三,被同学们称为“夹三爷”(“夹”为当地方言,倔强的意思)。
1924年春,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堂。行前,他高兴地对家人说:“我去广州陆军讲武堂学习,这是去干革命的。我要学好打仗的本事,以实现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意愿。”
1924年6月,转入黄埔军校就读。在黄埔军校期间,参加了三次大的军事行动:一次是平息广州商团叛乱,一次是平息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叛乱,第三次是平息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武装叛乱。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冲锋在前,两次受到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接见。在陈赓、左权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2月,黄埔军校中共特别支部组织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并在该会出版的《青年军人》、《中国军人》、《兵友必读》等杂志上发表署名“宇一”的文章,对国民党右翼分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7年,
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政变,公开背叛革命。在中共学生支部的领导下,学生们举行声讨蒋介石大会。陈启科慷慨陈词:“蒋介石背叛革命,背叛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是要失败的。可笑我们中山大学有的同学投靠了蒋介石,真是恬不知耻!他们是帝国主义、军阀、反动派的帮凶,他们妄图残害人民,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团结起来,坚决和他们作斗争。”
1928年,以优异成绩转入莫斯科红军军事学院(即莫斯科
伏龙芝军事学院),与
刘伯承、
左权等一同深造。期间,参加
苏联军事大演习,并受苏联政府委派去
南斯拉夫、
捷克、
土耳其等国考察军事,受到嘉奖。
1930年夏,毕业后回到上海,分配到中央军委工作,主管东南数省党的地下工作,曾多次冒险为红军筹措军需,还翻译了苏联的军事著作《全民军事化》。不久,党中央派他去江西
苏区任红三军团参谋长,途经武汉时,因地下党组织和交通站遭破坏,无法前往,只得在武汉短暂停留。当时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可陈启科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并对当时在武汉做
纸烟生意的胞兄陈启熙说:“革命成功,国家兴旺的日子一定会来的,不过也不是顺利的。为了这个日子早些到来,我纵死也在所不惜!”哥哥劝他回家看看,他笑着说:“我还是以前讲的,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男儿以身许国,何以为家!”他还叮嘱哥哥,不能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望好好赡养父母,教育好后代。
10月初的一天,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先被关押在宪兵第三团,后押至警备司令部,受尽酷刑,并被打入水牢,始终坚贞不屈。10月5日,在
武昌东门外英勇就义,年仅24岁。
陈启科牺牲后,其兄陈启熙悲痛万分,将其忠骸先寄葬于
湘阴县苏家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