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
哲学家、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陈嘉映,男,1952年出生于上海市,哲学家,翻译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浙大城市学院钱塘特聘教授,中国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2年,陈嘉映出生于上海市。6岁,他随父母迁居北京市,读了六年小学、两年初中。1966年,他因“文化大革命”而辍学。1968年,他到内蒙突泉插队。1976年初,他回到北京。1977年高考恢复后,他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德语。1978年5月,他考上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生,在导师熊伟的指点下,开始重点研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并着手翻译。
职业经历
1981年,陈嘉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他开始《存在与时间》全书翻译工作。1983年11月,陈嘉映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他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1990年,他毕业后在美国和欧洲几个文化机构工作。1993年,他回到中国。1994年,他重返北京大学执教。
2002年,陈嘉映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紫江学者。2008年起,他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2022年10月17日,陈嘉映全职加盟浙大城市学院,成为钱塘特聘教师,协助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并在浙大城市学院讲授“漫谈古希腊”系列公开课,每周一讲共6讲。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陈嘉映认为自我的学习钻研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能够指导系统规范训练的老师,以及进行心灵和思想交流的朋友。
陈嘉映一向主张取消哲学本科,理由是本科生应该进行通识教育,踏踏实实学习基本知识。哲学是对经验的反思,对知识的反思。十八九岁的学生,没有多少人生经验,没有专业知识,无法反思。在陈嘉映看来,哲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思考、说理的过程。参与交流的各方,事先没有成见,而是朝向真理运思,言说,论辩。与其说是我们去掌握真理,不如说让真理掌握我们。说理不等于说服,更截然不同于洗脑。在观看或者聆听说理者之间,一去一来的言语之间,作为读者,并不会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呐喊助威,而是从每个人的言谈中汲取不同的养分,从而开始自己的思考。
教育实践
陈嘉映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担任系时,在引进新教师方面持有谨慎的态度,三年间,他秉承着“只进最优秀的人”的原则,很大程度上保证哲学系的师资质量。陈嘉映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调整,希望通过课程的调整让同学们对于新兴领域有所关注和了解。他还对传统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压缩,并根据国际学术热点,添加了一些新课程,此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和老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旨在和国际、国内外知名高校实现学术对接。同时,积极推动中法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部分学生去考取中国国内一流大学、国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同时也推荐一些学生出国深造。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陈嘉映的著作、译著被全中国多所高校采用为教学用书。截至2021年,陈嘉映翻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销售几十万册,是中国读者阅读海德格尔的重要书目。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论文
社会生活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他(陈嘉映)的学术领域在现象学研究和语言哲学研究,成就俨然海内权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评)
陈嘉映教授是当代著名哲学家,讲解风格深入浅出。(中山大学哲学系 评)
陈嘉映早已是著名哲学家,学术贯通欧陆现象学与英美分析哲学。(澎湃新闻 评)
陈嘉映教授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7 21:2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