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基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力学家、岩石力学家、流变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
陈宗基(1922年9月15日—1991年9月25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原籍福建安溪,土力学家,岩石力学家,流变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22年9月15日,陈宗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
1941年—1942年,就读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工学院。
1946年,留学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
1949年,获得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1954年,获得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1955年—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研究员、土力学研究室主任。
1958年—1963年,任国家科委三峡岩基组科技组长。
1963年—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第一副所长。
1977年—1989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地球动力学研究室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年9月2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4年,陈宗基在国际上首创土流变学。提出的“陈氏固结流变理论”、“陈氏粘土卡片结构”、“陈氏屈服值”、“陈氏流变仪”等均被国际上公认。1988年研制成功800吨高温高压伺服三轴流变仪。参与指导过中国一些重大工程,研究唐山大地震的机制、华北地震规律、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和攀西裂谷成因。研制了40余种仪器设备。
1956年,陈宗基在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土木建筑研究所筹建创办了中国首个土流变学和土动力学研究室。
1958年,陈宗基受命筹建创立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岩体土力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截至1991年9月,陈宗基共撰写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流变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岩石的封闭应力、蠕变和扩容及本构方程》等。
截至1991年9月,陈宗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专利1项。
人才培养
1977年,陈宗基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创了“地球动力学”学科。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陈宗基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巫眉镇一个华侨商人家庭。少年时期的陈宗基便受到了传统的爱国主义家教,他铭记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对中国充满了怀念之情。
陈宗基的妻子是陈文妹。
人物评价
“陈宗基是土流变学的首创者,推动了中国现代岩土力学的发展。”(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院士评)
““陈先生(陈宗基)是中国岩土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岩石力学专家杨春和院士评)
“陈宗基用渊博的知识为繁荣中国科学事业,为中国的四化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为华侨统战事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评)
“陈宗基是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为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评)
人物影响
陈宗基在粘土的实验研究中提出“粘土结构力学和卡片结构”新学说,被中国国外教科书称作“陈氏卡片结构”;在土的变形和强度理论以及动力特性研究方面,提出粘土最高屈服值,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屈服值”。
人物纪念
2006年,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联合设立和主办了“陈宗基讲座”。
2013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陈宗基岩土工程菁英班”签约仪式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
2022年9月15日,陈宗基半身塑像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揭幕。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9:5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