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泉
教育家
陈宝泉(1874-1937),字筱庄,天津人。近代教育改革家。1902年任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教员。同年协助严修创办天津师范讲习所。1903年由严修保送到日本留学,专攻速成师范科。1904年回国后,历任天津地区各小学教务长,并创设单级小学堂,旋人直隶学校司。1905年底,随严修到清廷学部任职,官阶由主事升至郎中。1910年,摧升为学部实业司司长。1912年7月,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参与民国初年教育改革。1920年冬调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1922年,参与制定“壬戌学制”,并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1923年任教育部教育次长兼普通教育司司长。1928年离开教育部。1929年,任天津市政府参事。1930年底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7年7月病逝。
人物生平
陈宝泉(1874-1937),字筱庄,天津人。清附生。1902年经严修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1904年毕业回国。同年冬周学熙筹设天津教育博物馆,再被派赴日本参观调查及办理采购。回国后,随直隶学务处督办严修人处办事。曾编《直隶教育杂志》《格致教科书》《国民必读》。1905年冬随严修人学部供职,由主事升至郎中。1910年任实业司司长。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与祝椿年等组织通俗教育会。奉派接办原优级师范学堂,创办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共九年。1915年参加创办全国师范教育研究会。1917年奉派与黄炎培、郭秉文等考察菲律宾、日本、中国香港教育事业。1919年与袁希涛金曾澄考察欧美教育。1920年调任教育部普通司司长。1921年被举为天津县教育会会长。
1929年任天津特别市政府参事、教育部名誉编审、天津市贫民救济院院长、市立通俗教育会会长、北京通俗教育会会长。1930年任整理海河委员会总务处处长,旋升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改组河北大学,分设医、农学院于保定,而将其他科系并人天津河北省立法商、工业等学院,并提倡义务教育与生计教育。至1935年辞职。
著有《退思斋诗文集》,又与胡适、陶行知合著《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
人物事迹
民国建立,政府北移。蔡元培、范原廉任教育部总、次长,任命陈宝泉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时年三十八岁。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清末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后以校舍不敷应用,另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后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陈先生任校长达九年之久,此间高师校址的开辟主要校舍的建筑,系科的设置,教师的延聘,以至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均由陈先生主持操办,可以说陈先生是北京高师主要创办人。
王桐龄在他写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过去十二年间之回顾》一文中说,陈宝泉在民国元年接办优级师范学堂,改建北京高等师范时,校内青草满地,荒芜没人,伊威在室,蛸在户,陈先生和前任教务主任王祖训、陈英才、彭世芳,前庶务主任汪槃,前学监主任陈恩荣诸位先生,辟草莱,新荆棘,筚路褴褛,以启山林。自此以后,添聘教员,添招学生,增加经费,改建房屋,日日计划,月月进行,年年扩充,辛苦艰难十余年,卒蔚成此全国最大高等师范之基础。
陈宝泉在民国九年离校去职时,北京高师已建立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博物六部,并设教育研究科、职工养成科、体育专修科及东三省师范养成班、山西附班等,学生已至八百余人,附属学校中学生二百余人,小学生七百余人。建筑校舍楼四座,讲堂二十余所,宿舍百余间。除各科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工业部之设置,运动会、辩论会、游艺会、新剧团、雅乐团及各种讲演会等之组织,都是先生所提倡。先生在校时提倡“诚、勤、勇爱”四字,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一九四八年,北京师大为纪念陈先生,将和平门外校园内一座文科大楼命名为“筱庄楼”。
陈在任高师校长九年期间,尚有补叙之事有二:一为上袁世凯总统论师范教育书;一为参观国内国外教育。
民国三年(1914)五月二十四日袁世凯传见陈宝泉先生,温谕以师范教育为重。事后陈先生又引伸其义上书总统袁世凯,要点有五:(一)师范学校宜注重学校之扩充,不宜多设。师范生之人数与推广中小学校之数目宜互成比例,以免人浮于事。(二)师范教育行政宜注意学校之联络,以谋进行。其教授、管理、训练之一切方法,应联络讨论,以备采择施行,使适合国民教育。(三)学校教员宜优待,而小学教员为国民教育之母,尤宜敬重。今日社会,教员与官吏孰重,久在洞鉴之中。至中小学教员薪少而事劳,社会视之尤为淡漠。然中学以上之教员,则人才教育之母也,小教学员则国民教育之母也,国家有转移风气之责,若非先就教员以优遇,何以使社会尊之敬之乎?(四)国民教育与地方自治息息相通。为今日中国计,宜取模范自治主义,以期改良风俗,促进教育。(五)鼓励人材,为救国之根本计划,宜重实际,勿尚虚名。留学生使之分部学习,而各部已人满为患,置之闲曹,似不如就其所学,振兴地方实利。何不使学即为所用,而国家即就其所用之成绩课之。古人所谓明试以功者,此之谓也。
陈宝泉参观国内国外教育,始于民国四年(1915),参观江苏浙江教育。同行者为韩诵裳(名振华,附中主任)郑际唐(名朝熙,附小主任)二君。民国六年(1917),参观日本、菲律宾及广东、香港教育,同行者为黄任之(炎培)、郭鸿声(秉文)、蒋竹庄(维乔) 韩诵裳、张绶卿(渲)诸君,合著有《考察日本菲律宾教育记实》印行。民国八年(1919)考察美国教育,同行者为袁希涛(前教育次长)金曾澄(广东高师校长)、谈锡恩(武昌高师校长)、杨守堃(成都高师校长)及江苏教育界任诚、邹楫、章钦亮、刘文辂,甘肃教育界王天柱、水梓诸君,合著有《八年欧美考察教育团报告》印行。
人际关系
李叔同与陈宝泉有世交之谊,两人早有来往。民国四年(1915年),陈宝泉赴杭州,在烟霞洞与在杭从事西洋艺术教育的李叔同相遇,约李叔同北来任高等师范教授,李只是笑而应之。陈北归后,李复信谢绝,不久即人空门。李与陈相唔时,李特将1906年8月作于天津的《喝火令》抄录下来,示予旧友,以表怀故之情。陈对李也很怀念。事后专写《忆旧》一文记录此事,对李的举动表示理解,后将此文收入《退思斋文存·叙记类》之中。
出版图书
轶事典故
藏书故实
喜藏书,14岁即开始对藏书感兴趣,后自己购书有《四库简明目录》、《曾文正公家训》、《书目答问》、《二十二史约编》、《輶轩语》等,开始其藏书生涯。有藏书楼为“退思斋”,自称“惟书籍之嗜好,则强尔难制”,“今日藏书逾万卷,每过书肆,尚流连不能去”。和天津当地文人严修、王守恂、赵元礼过往甚密,王守恂题写有“近闻万卷收罗富,可许衰翁得再窥”之句;赵元礼有《退思斋图》题诗:“轩窗幽敞翳花树,图书四壁恣探窥”。著《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退思斋诗文存》、《陈筱庄五十自述》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2:1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