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庄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下辖村
陈家庄村隶属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位于莱城西北11公里,镇政府西2公里处。村南为乔家义村,北为兰沟崖村,西为龙泉官庄村,东为蔺家楼村。现全村221户,746口人,738亩耕地。
历史沿革
据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陈、蔺、杨、张四姓村民由河北枣强县迁此,以姓氏分为四村寨:东为蔺家庄;中为杨家寨;南为张家寨;西为张家庄。后杨家寨破落归为蔺家庄并改名为蔺家楼;村人因谋反明王朝,村寨被官军洗劫一空,村子破灭,无一人幸存。据陈氏族碑记载,清雍正元年(1703年),陈家寨(寨址尚存)族人陈东鲁率寨人迁至张家庄遗址(现陈家庄砖厂)以东、蔺家楼以西定居下来,建村为陈家庄。此后,徐、蔺、曹、亓四姓相继迁进了陈家庄村。村东有义和沟,冠以姓氏,曾名陈家义和沟。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陈家庄。 陈家庄在解放前属鲁西区,1947年改称方下区,1958年隶属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后,属方下镇管辖至今。
经济生活
陈家庄村村民朴实、勤劳。自清朝末年,村民为养家糊口,就从外地学会了编席子、编草帽、编锅盖的手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就干手艺,以此赚钱买粮购物。这一绝活老叟孩童人人皆会。直到1985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才逐渐将多少年来的编织手艺丢弃。
编织业
陈家庄村民不但编织手巧,而且纺纱织布也有独到之处。早在民国初全村80多户人家就有20多户有手工织布机,从业人数达二三十人,主要是自纺棉线织土布。1950年,3户村民(陈乐秀、陈乐本、陈吉玉)多次去周村学习纺织,回村后自行设计,将手工木织布机改装为铁织布机,逐步使手工作业变为半机械化,工效提高了四五倍,使纺织业在本村来了一个大的飞跃。铁机除织土布外,还织头巾、手巾、方巾、扎腿带等,从业人数发展到50多人。1958年秋,陈乐本、陈乐秀、蔺松太、陈吉玉等17人带着自家铁机加入了方下人民公社。
种植业
村民种植的谷物虽经几百年多次的更新换代,仍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为主。直到2000年农业结构调整后,全村二分之一的土地才变成了经济田,种上了大蒜、生姜;有二十几户村民建了温室,种上了蔬菜;有3户村民承包了本村果园;2户村民自投资金建起了砖厂;1户村民自投资金建起了养鱼池;
运输业
21户村民干起了运输业。另外,木工、维修、磨房、饮食等配套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并兴旺发展起来。同时,一部分村民陆续进城经商、打工。
交通发展
陈家庄村第十四任支部书记陈胜涛,2000年协调方方面面捐资,修好了连接相邻村庄的马路。在修路捐款活动中,远在台湾省浦田的天主教神甫蔺增荣捐款6万元;时任莱芜市交通局纪委书记的陈俊绪捐款1万元;支部书记陈胜涛捐款2000元;其余捐款者碑文皆有记载。
人文历史
陈家庄村南为乔家义村,北为兰沟崖村,西为龙泉官庄村,东为蔺家楼村。地处长埠岭,地理条件优越。村东、西两边各有一条溪流四季溪水清澈,不知疲倦地流于汶河。
清乾隆年间,村人为防土匪骚扰,曾在村子周围建圩墙,圩子设东、西、南、北四门,门槲木所做。时至今天,陈家庄仍流传一歇后语:陈家庄打圩子——胡门(现圩墙遗址尚存)。据载:做门的槲木是陈氏建村后第三代族人陈胡坟上的一棵槲树,至今村民对陈胡老人仍有一段传神的趣话。相传陈东鲁后第三代族人——陈胡,自幼与姨妈家表妹订下终身。陈胡年方一十八岁时,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又加聪颖过人,家境富裕,自然上门提亲的少不了。此时姨妈家境贫寒,陈胡父母觉得这门亲事不妥,便又为陈胡订下一家员外之女。陈胡死不同意,但又不敢违背父母之命。陈胡父母怕夜长梦多,时久有变,只几日就将员外之女迎娶进门与陈胡成婚。洞房花烛夜,陈胡思念表妹彻夜未眠。第二天早上,家人发现他已须发皆白。次日便暴病去世。陈胡死后坟上长出一棵槲树,百年后槲树长大,村子修圩子时便伐下做了圩墙门。
圩子修好后,陈氏族人陈刚、陈强去外地请来拳师教村民学功夫,习武健身,看家护院。每逢农闲,村里的男女老幼都使枪弄棒,演练武术,盛名誉满乡邻。土匪、乡霸从未敢进村骚扰过。当时所练的拳术主要是“长拳”、“出山拳”等看家护身拳。至今有的村民家中仍珍藏着当年祖辈习武使用的长矛大刀、棍棒铁鞭。
史载,1904年蔺氏村民与徐氏村民因宅基地发生纠纷。蔺氏理亏打官司未赢,又加之徐氏村民与大族陈氏有亲戚关系,蔺氏村民怕受人所欺,便到泰安县沟头村加入了天主教,想依靠神甫势力作靠山。同年蔺氏族人引德国神甫来陈家庄村发展教徒传教,并自任教会会长。从此天主教神甫与教会长软硬兼施逼村民入天主教。一部分村民不愿入教又不堪凌辱便迁至他乡。其中,迁至乔家义村的有2户,迁至龙泉官庄村的有3户,迁至章丘县的有5户。舍不得家园的便都成了天主教徒。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来了红毛(德国神甫)入了教,砸了神,拆了庙,没了祖宗留下的那一套。”自此起过年不请家堂,不烧香磕头,不求神拜佛,唯天主至上。
奉教者(天主教徒),要先行领洗(即登记)。通过洗礼,方为正式教徒。教徒每天早晚到教堂念经。每隔7天一主日,这一天教徒(包括学生)集合于教堂,行早、中、晚三次念经仪式,叫礼拜,这天叫礼拜天或礼拜日。一年中分四大节日,又称“四大站礼”。冬至后三天为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复活节(农历三月);复活节后40天为升天节;升天节后10天为降临节。
天主教念经堂最初设在蔺氏族人(教会长)的房宅,一四合房小院内,现保存完好。1923年教堂征地18.8亩进行扩建,1926年教堂落成。主建筑为一座高24.5米的德国式钟楼,现只剩钟楼底座,另设念经堂、客厅、神甫居室(方子屋),共计77间,是莱芜最大的天主教堂。它统领着莱芜各地支堂,隶属德国教会济南教区。教堂内设有完备的传教和管理教务的机构。住堂神甫先后有德国神甫12名、中国神甫5名。中外传教士以陈家庄为基地,逐步向周围的地区、村庄蔓延,下设团山、冷家庄、北庵、留村、王方下、小冶等15个堂口为传教点,先后发展教徒197户计800余人。
传教士为了取信于民,扩大影响,发展教徒,对已入教的极度困难户发给救济款,补助生活;设男、女孤儿院,对无父母孤儿进行抚养,教其识字、读书。教堂于1925年办学校1处,校址设在教堂院内。但只有教徒的子女才有入校学习的权利,学生最多时达200多人,教师10多人。教学以文化识字为主,早、晚学诵圣经,学校于1945年停办。
1946年,莱芜县人民政府遵照上级指示,勒令德国传教士回国,神甫离堂。中国籍的天主教骨干分子也大多外逃,自此教堂关闭。莱芜战役时解放军某部医院曾设在教堂内,解放后成为鲁西区粮站,后改为方下粮所至60年代末。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部分教徒的信教活动有所恢复(现全村有十七、八个教徒),主要在家中祈祷、念经或去泰安、济南洪楼过站礼,跪弥撒等。现全村97%以上的村民已不再信奉天主教,但仍保持着过年不请家堂,不烧香拜佛的习俗。
陈家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战争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家庄村就有13人先后参加了抗日队伍。其中曹春亮、蔺延坤、蔺松文三人在与日伪军作战中光荣牺牲;陈乐朋在战斗中光荣负伤;曹春祥被任命为八路军团级干部;陈吉昌、蔺增禄被任命为某部营级干部。广大村民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信、扒鬼子的公路。解放战争中先后有24人参加解放军。陈乐章、陈吉生两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陈吉亨、陈吉营牺牲在后方医院;陈乐选、陈吉堂、蔺松茂、陈乐军、陈法章在战斗中光荣负伤。广大村民积极支前,出现了不少支前模范。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录
蔺延坤 蔺松文 曹春亮 陈乐章 陈吉生 陈吉亭 陈吉盈
二、历任村支书
1938年-1942年  陈乐义
1946年-1948年  陈学良
1948年-1953年  曹春明
1954年-1955年  陈吉林
1955年-1958年  陈乐军
1959年-1960年  曹春明
1961年1月-12月   蔺增禄
1962年1月-1963年   蔺松海
1965年-1986年9月   陈俊敏
1986年9月-1988年   曹春奎
1988年-1992年  陈吉旺
1992年-1996年  陈俊明
1996年-1998年  陈俊敏
1998年-  陈胜涛
三、历任村主任
1938年-1940年  陈京元
1941年-1942年  陈乐仁
1942年-1947年  陈吉全
1947年-1948年  曹春明
1948年-1949年  陈吉松
1949年-1952年  陈乐军
1952年-1956年  曹京山
1957年-1960年  曹春明
1961年1月-1963年   陈乐根
1963年-1964年12月 曹春阳
1965年-1986年9月   陈俊亭
1986年9月-1988年   曹洪彬
1988年-1992年   陈俊明
1992年-1996年   陈吉怀
1996年-1998年   陈吉镇
1998年-1999年   陈俊刚
1999年-   陈胜涛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陈学良  原杭州市某区委书记
曹春祥  解放军某部离休干部
陈俊绪  现任莱芜区交通局纪委书记
参考资料
陈家庄村.莱芜市人民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1 18: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