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一本书,习惯上先翻书前书后的序跋,欣赏那些深一脚浅一脚、或东或西飘忽无定的闲话。因为,借助于此,知道自己是在与一个有生命感觉、有喜怒哀乐的血肉之躯对话,心里踏实多了。将心比心,轮到自己出书,自然也喜欢借序跋说点闲话。说是“闲话”,其实并非无关紧要,往往是写书时压在纸背的“心里话”。倘若是专业著述,为了符合学术规范,写作时不免扣紧主题,不敢随意摇曳笔墨。至于结集的散文随笔,并非撰于一时一地,其中的“心路历程”,更需要一吐为快。如此说来,最需要序跋的,其实是作者本人。表面上是面对读者,介绍自家新书;实则是面对自己,检讨走过来的足迹。也正因此,有真意,去粉饰,随意点染,长短不拘,是序跋的基本特征。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有自家面目及心迹在。至于是否“袭辞赋风流”,能否“非雷非霆,而千载震惊”,当看个人学识、才情及机遇,勉强不得。虽则喜欢前贤或幽玄或平实的各式序跋,却从未想到将其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来认真经营。只是每书完稿,照例总会写下若干闲话,否则,这句号似乎就画不圆。就像吃完饺子,非喝碗饺子汤不可,民间的解释是“
原汤化原食”,有助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