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喜,1970年2月5日(除夕)出生于陕西省
丹凤县峦庄镇金湾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诗人。
人物经历
1987年,陈年喜高中毕业。1990年,开始写诗。1999年冬天,陈年喜至秦岭南坡的灵宝金矿工作。2010年,陈年喜开通博客,发表诗歌。2013年年底,写下《炸裂志》。2015年11月,参与真人秀节目《
诗歌之王》,与歌手
罗中旭组成搭档,一个写词,一个谱曲并演唱。
2016年,获得第一届桂冠工人诗人奖。2017年,经人介绍去贵州某旅游公司写文案;1月13日,参演纪录片《
我的诗篇》公映;2月2日,参与央视春节特别节目《家和万事兴·小别离》。2019年1月,出版首部诗集《炸裂志》,收录了陈年喜2013至2017年写下的部分诗歌,计260首。2020年5月,办理离职手续;7月,陈年喜成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10月17日,陈年喜参加了《
朗读者第三季》第3期的录制。
2021年5月,出版首部散文集《微尘》;同年6月,出版首部非虚构故事集《活着就是冲天一喊》。2021年9月,入选《南方人物周刊》2021魅力人物“100张中国脸”。2022年1月,出版散文集《一地霜白》;2月,出版诗歌集《陈年喜的诗》。2023年10月10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24年8月17日,陈年喜《人们叫我机师傅》获得第八届花城文学奖散文奖。
2024年12月21日,陈年喜《缝衣记》获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杂志榜上榜作品。
个人生活
家庭
。
1997年暮冬,陈年喜结婚。1999年,陈年喜的儿子出生。2013年年底,陈年喜在河南内乡的一个银矿接到弟弟电话:母亲查出食道癌,晚期。
个人身体
2015年春天,在西交大一附院做了手术,也因颈椎病恶化,不得不离开矿山。2020年3月23日,陈年喜在县中医院做了胸部CT,确诊
尘肺病。
主要作品
创作特色
诗歌
在陈年喜的诗歌中,尤其在与诗集同名的《炸裂志》中,诗人坚强的生命意识、身份认同、漂泊孤感、对家人承担的责任与爱,在诗中炸裂而出。其诗歌的丰富性,为打工诗歌注入别样色彩。
陈年喜的诗行内容深沉、情感悠远,诗行的节奏或舒缓或紧凑,分行与分节都显示出他作为一个诗人出色的语言意识。读他的不分行的文字,我们同样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不时在散文中楔入自己或他人的诗行,让诗文之间彼此提携、照应、互文、补充,处处闪烁着诗的光芒。与此同时,文中如碎金一样闪耀的诗性语言也格外惹眼。陈年喜无论是前两者的描述,还是最后的省略叙述,都具有高度的诗性。诗之于散文的反哺作用,以及陈年喜作为诗人的本色,都于此可见。作者常会将诗行嵌入叙述,让诗与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作者对自然景物以及季候风物的描绘,也颇见诗心。最可贵的,是作者能将景物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书写——不仅书写,而且在自然与人事之间形成巨大张力。比如,说一个底层人的生活及其可能性,“狭窄得像一张纸条”,不仅贴切,而且读来令人心惊、心碎。
此外,在总体克制的笔触中,陈年喜还借助谚语、古诗,不仅提升了文字的诗意与活力,而且让他的叙述始终保持着一种“在地”特征。仿佛作者是在有意地通过这种方式,回归一种古老的常识,不只向那种古老的诗意致敬,也同样将之导向大地,导向大地上的生活,导向真切、饱满的现实。后者既是他写作素材的来源、他的写作对象,也是他写作的道义之所在。
散文
陈年喜的散文总体流畅的文字表述,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结实而饱满的现实。这里的结实与饱满,既是审美意义上的,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那是一个人、一群人、进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强大而鲜活的生活现实,包括他们的生、老、病、死。它们的厚度与重量,远远超出了三本书的分量。作者以记录的手法和旁观的视角,书写了一群微尘与草芥般的人的生。他们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吃苦力、求生存的人,也是这世上遭罪受难的人,他们是无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他们是不幸的,又由于陈年喜的书写而有幸被人短暂地记忆。也因此,可以说陈年喜的写作,为在大众视野中一直缺席的群体绘制了群像,同时也拓展了纪实(或非虚构)写作的版图。
。
站在这些地名背后的,是人,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乃至从黑暗、危险的地心讨生活的艰辛而卑微的人。也因此,陈年喜的这些文字,既有鲜明的记录意味,也不无为社会底层弱势的无名者立传的意味。他的写作因此是现实而具有道义力量的。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陈年喜文笔不错,“但是写故事很弱”。(前《南方周末》记者袁凌评)
这样遗世独立的乡村知识分子,今后必不会再有了。(中国作家、编剧刘丽朵评)
他像传统中国的“游民知识分子”,辗转于社会底层,饱经炎凉,“思考全球化世界中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从而将工人诗歌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届“年度桂冠工人诗人”评委会评)
陈年喜用纪实手法为自己被文坛誉为“用生命写作第一人”这句评语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也给丹凤打造“文化绿洲、文学高地”文化文艺工作品牌做出了新贡献。(商洛新闻网评)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宋宁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