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鸿,海军少将。让五星红旗首次插上南极大陆。 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曾三次率领科学考察船远征南极。建立了
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
人物履历
陈德鸿,海军少将。
1930年12月生,出生在江苏省阜宁县
沟墩镇,后来随父母举家迁到了
射阳县合德镇,并一直定居在射阳。
小时候上了5年私塾。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宣传干事,农村剧团团长,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
1947年跑反,于是,一家人流落到
射阳县合德镇条心村5组,从此就在那里落户。父亲懂点中医针灸,经常帮人家针灸。
1949年2月,陈德鸿参军,成为苏北海防团机枪连文化教员。1949年11月,陈德鸿从陆军“发展”到海军,成为海军南京航海学校航海中队的一员,并且继续担任文化教员。
人物事迹
改变命运的选择
可陈德鸿一看,
航海中队官兵不少是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大多是大学生和高中生,自己这点水平怎么当文化教员呢?于是,他提出调离现有岗位的要求,经领导批准,他被批准到班里去学航海。虽然仅学习了3个多月,却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在
航海学校学习结业后,陈德鸿就被委以重任,先从海军登陆舰负责人干起,一直升任到海军作战部部长。作为不脱军装的海军军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调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首次登陆南极大陆
也就是在这一岗位上,他书写了全体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一页:让五星红旗首次插上南极大陆。
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曾三次率领科学考察船远征南极。建立了
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
射阳港电厂筹建
1988年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成立之初,陈德鸿应邀担任咨询会顾问,积极协助射阳港电厂的前期准备工作,还让国家海洋局派一个观测小组到射阳港观测大半年,提供了水温、浪高、潮汐、潮差等资料。陈德鸿请来几十位专家、教授,在射阳召开了射阳港建设论证会,讨论建设过驳平台以及开通航道等问题。 此外,他为帮助
射阳县发展远洋捕鱼业、射阳县远洋船舶辅机有限公司发展生产、盐城市机关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挂职锻炼等办了一些实事。
他又在沿海港口建设、风力发电、铁路建设等方面四处奔走,力求为家乡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次南极考察
1984年,国家海洋局将首次南极考察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同年10月15日,邓小平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首次考察南极,面临的将是无数惊涛骇浪和冰山等巨大风险,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海军等部门经过充分研究,决定由原海军作战部部长、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的陈德鸿担任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总指挥。
1984年11月20日,在近千人的欢送中,陈德鸿率领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编队从上海起航。
从上海到南极,要穿越98个纬度,183个经度,10个群岛区,13个时区,天气系统要穿过东北信
风带、
赤道无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南极极风带,驶过台风区、西风带和活动在极区的风暴海域,极其危险。
还没出吴淞口,老天就给陈德鸿出了个难题,当年的19、20号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这无疑是两只“拦路虎”。
早就熟知台风规律的陈德鸿果断决定:继续出航,但不走原计划的航线,而是绕道日本的一个岛屿水道进入太平洋,在
关岛西部再回到原计划航线,有效地避开台风袭击。
可到了气旋区,海面上超过12级的狂风怒吼,掀起排排旋转的巨浪。两艘万吨考察船此时像个小瓢,时而被高高举上浪峰,时而被抛入深深的波谷。巨大冲击力把后甲板5吨操纵台打翻,把船舷铁门撕入海中,船舱船尾有18个焊接性裂缝。一阵飓风更是把30千瓦的通信联络天线刮倒,把指挥台砸出一条缝。8个小时后,考察船才闯出气旋区。
12月26日,在陈德鸿精心指挥下,编队横渡
德雷克海峡,进入
设得兰群岛,挺进南极的
乔治王岛。27日下午1时,陈德鸿率领考察队队长郭琨、副队长董兆乾等乘海豚式直升飞机上岛察看地形,先后到达岛上的10多个地方,成为我国南极考察队的第一批登岛人员。
12月30日14:25(北京时间12月31日下午2:25),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大陆,位于菲尔德斯半岛的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举行奠基典礼。
经过45天的努力,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中国人第一次考察南极取得圆满成功。
成功脱险
1988年冬,陈德鸿二次领命考察南极。这也是他三次考察南极中最接近死亡危险的一次。
“
极地”号抗冰船进入南极浮冰区后,先是没能逃过冰块撞击,船头左侧吃水线下撞破了一个大洞,但陈德鸿沉着冷静指挥队员完成了抗冰航行,到达南极。
可1989年1月14日22时,“
极地”号驶入拉斯曼丘陵地区,在前方和左侧0.85海里处连续发生三起特大冰崩,瞬间冲起大大小小的“蘑菇云”,冰块雪粒四分五散,天昏地暗,冰山排山倒海向“极地”号压来,冰山也向“极地”号撞过来。
眼看着冰山撞向“
极地”号,奇迹却出现了,冰山竟意想不到地在离船仅两米处停了下来。
虽然没有撞上,但险情并没有消除,三次冰崩将“
极地”号周围10多平方公里的海面都变成了浮冰,冰块挤压,船体钢板出现凹陷。尤其是困在冰海中,海水结冰水体膨胀,时间一长,船将被坚冰挤碎。即使不被挤死压死,人在南极越冬不被饿死就是冻死,建设中山站的计划也会落空。
情况万分危急。
陈德鸿立即向外国考察站求援,他们非常友好,但对船的险境无能为力,有的专家认为,这次冰崩对
中国南极考察人员是个毁灭性打击。
陈德鸿随即下令:人员紧急疏散,科学家等统统从冰上走到岸上;立即卸运物资;实施船舶破损进水预案;一日4餐改为3餐,作长期准备……
对其他决定队员们没有意见,可对人员疏散中陈德鸿与另外8人留守在船的决定大家不同意。毕竟,他是总指挥啊!
可最终陈德鸿还是留在了船上。由于20多小时没有休息,过度劳累和紧张,陈德鸿出现胸闷、盗汗症状,随船肖医生一测血压,高压170,赶忙给他服药、吸氧。
躺在病床上,陈德鸿仍计划着怎么朝最好处努力,也作了最坏打算。一天、二天、三天……于是,他想写点什么。他想到了父母,想到少年时代的生活,想到了成长进步的经历。五天、六天……在与死神对峙这么长时间后,他下笔了,写出来的却是一份遗书。
遗书里,他向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海军领导汇报“
极地”号一路风险和全队同志英勇奋斗的情况。感谢党和各级领导多年来的教育培养,特别感谢党组织的信任,让他担负首次东南极考察总指挥的光荣使命,他尽心尽职,没有辜负党和人民期望,感到欣慰和自豪。
他写道:“考察就是探险,探险不可避免牺牲,已经有许多探险前辈的尸骨留在了南极。我为南极事业而死,死得其所,很有意义。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我坚信中山站一定会建设成功,中国人民一定会在南极事业中取得辉煌成就。”
陈德鸿在遗书中向考察队其他领导和队员们交待了有关事项,嘱咐夫人和孩子不能因为他的死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
陈德鸿将遗书装进信封,粘好口,交给秘书马宝华时,带着笑容说:“请你带到岸上,现在要保密,不到时候不能看,拜托了。”
马秘书接过这封遗书时,手直发抖,心在紧缩,鼻子发酸,刚走出指挥室就放声大哭……
也就在第七天,一大一小的冰山间突然出现一个豁口,并且渐渐变大,延伸到船体。“
极地”号可以动弹了。陈德鸿等赶紧上直升机察看,当即决定起锚突破——实际上是逃难,如同过鬼门关、踩地雷阵,个个心惊肉跳。好在有陈德鸿的冷静指挥,“
极地”号顺利返回未被冰封的大海。“
极地”号离开后不到两小时,两边的浮冰像拉幕似地合拢了!真悬啊!
成就及荣誉
1月30日,中山站举行奠基仪式。4月10日,考察船回到青岛港。4月17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决定,给陈德鸿记
一等功。陈德鸿被《半月谈》杂志评为1989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陈德鸿第三次出征南极是1994年的事,此时,他已经65岁。按理,他早该退休了,但他的经验难得,党和人民要他继续努力,第三次任命他为总指挥,携从
乌克兰购买的“雪龙”号考察南极,并顺利完成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