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朴庵(1897—1962),汉族,原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粤东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老园丁,清光绪23年(丁酉)九月初三诞生于揭阳县南门外古溪乡玉寨村(今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永东村)。
人物简介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陈朴庵先生是一位独标一帜兼有瑰丽诗笔的岭表名儒,也是粤东近代书坛上一位高手。其诗文俊逸,如出水荷花,一枝独秀。其
人品、
才情、
诗学,在潮汕历史文化潮流的奔腾回旋中显示出独特光彩。
个人生平
其子陈季祥联合有关部门举行了陈朴庵生前任教的潮汕各中、小学代表座谈会;《作家文苑》粤东版2007年第6—8期也陆续发表文章,纪念陈先生诞辰110周年。
成就及荣誉
朴庵名丁榜,别号潜庵,族号成名,字步琼。自幼酷爱国学,聪慧过人,闻名乡里。八岁入村塾,十三岁中秀才,后被棉湖曾右丞习经收为弟子,并与榕城名士林清扬共学,文思大进。
先生学习,一丝不苟,读过的书,多留有朱笔圈点和蝇头小楷评注。其遵先贤“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教谕,从不自满。成年后,文章、书法、诗词均为时人所推崇。
先生的祖、父辈在邻里乡党中颇负名声,胞兄陈岱山、宗兄陈家骅都是潮汕重点中学知名老师,可谓群芳俊秀,皆出家学渊源。
个人作品
朴庵尤擅
书法,博览名家名帖的骨格与神韵,融合各家,自成一格,对张黑女碑帖更有创意。其书法端雅大方、清润秀逸、苍老有劲,代表他的性格和骨气。
单位社团、文人雅士请他书写条幅、
牌匾,或当地百姓请他写竹笠字,均热诚书赠;但对那些富豪“铜臭”人物,虽愿酬重金求墨宝却遭拒绝。揭阳、普宁一些乡村宗祠、庙宇和公厅均有他的笔迹,所书“洪阳镇”三个大字受到原广东省领导高度赞许;古溪市场的“同安善堂”,玉寨村的“丰裕公厅”、“署祖家庙”、“儒林第”、西潮村的“和合居”等更受行家的赞赏,潮汕各地的不少书法家也慕名前来学习取经。
先生亦喜作诗吟咏,民国34年(1945)间,文友林清扬、陈德仪协助珍藏、编纂《朴山集诗存》,因家贫,终无付梓。他一时伤感万千,将诗稿付之一炬,过后又十分痛惜,作诗云:
“自谓当年积若云,片鳞只羽不教存;春风试上涵元塔,犹有碑题碧落文”。
1914年起,陈朴庵先后在揭阳、潮阳、普宁、惠来等高级中学任教40余年,教学认真,讲课生动,学生印象深刻;晚年仍在安乐区篮兜、永东小学执鞭,但因体弱多病,1955年提前退休。此后仍发挥余热,笔耕不辍。
1960—1961年,应揭阳文化馆之邀,协助整理古旧书籍和潮剧词曲修改,并为省文史馆撰写文史专稿,后于壬寅年(1962)八月中秋逝世,终年65岁。
弥留之际,适逢
广东省文史馆派员送来聘书,敬请先生赴省工作。当时,他神志尚定,含笑拜领盛情。朴庵先生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共和国成立那年已53岁,一生经历三个年代,从一个崇拜孔孟之道的名儒转变成一位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公民,在创作上获得突破,采用写实手法,力求通俗化、大众化。
餐风饮露以明志,寄情翰墨为自娱。朴庵先生就是这样,以一个普通寒儒的姿态出现在潮汕历史文化的诗林学海之中,力学躬行,诲人不倦,赢得人们追思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