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言(1331-1371年),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字惟允,号秋水,先世系本蜀阆州(今四川阆中市)人,后居江西南康,父陈征流寓吴中,遂为吴县人。能诗,擅山水,兼工人物。与兄陈汝秩(字惟寅)齐名,时人呼为大髯小髯。
艺术门类
陈汝言的艺术门类主要是书画。
生平经历
陈汝言风流倜傥,有谋略,张士诚据苏州尝参与军事,明洪武初官济南经历,后受
胡惟庸案所累被杀,临刑犹从容染翰,人谓之画解。
活动于元末明初的动乱时期,为人矜伉,佣傥知兵,元末曾为张士诚参谋;明洪武初,官济南经历,后坐事被杀,临刑犹从容作画。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标点排印本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第41页。
又据《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二收录有杨荣《故翰林检讨致仕陈君继墓志铭》中载陈继生于“洪武庚戌十一月丙戌”“明年八月,父卒”,则知陈汝言卒于洪武四年(辛亥),即1371年。
作品集
陈汝言有《荆溪图》《百丈泉图》《仙山图》《罗浮山樵图》《雪景山水》《密山柴门》等作品传世。《荆溪图》轴,绢本,墨笔,纵129厘米,横52.7厘米,上有倪瓒长记和周砥、郑元佑、虞堪、王蒙、张经、王光大、陈植、张田、荆南樵人、陆大本、张监等诗题;至正二十年(1360)作《百丈泉图》轴,纸本,墨笔,纵115.2厘米,横46.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左上有小字自题:“至正庚子(1360)正月二日,庐山陈汝言写”,上有张经、赵质等5人诗题。《荆溪图》《百丈泉图》均图录于《故宫书画集》。著有《秋水轩稿》。
作品赏析
【名称】元 陈汝言 仙山图
【年代】元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102.9厘米。
该图右上角有倪瓒题写的字样:“仙山图,陈君作也,所画秀润清远,深得赵荣禄笔意。……辛亥十二月二日,倪瓒题。”由此可知,陈汝言的这幅画作与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4)。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眼望去,那水、那山、那松、那楼在统一协调的淡绿调子里,或妩媚变幻、或变形夸张,均有一种自在悠然的气势。富有装饰意味的画面,呈现着疏朗、清远的气韵,给人以秀润、清爽之感,使观者不由自主地随着画中之人走进这可游可居的美妙仙境。此图绘仙山、楼阁、古松,从造型及用笔用墨乃至用色均与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相似。画中对群山造型的描绘,没有用习常的以皴为主的表现手法,而先是用简练、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山的形式、结构、走向,不着皴笔,后又填以颜色。这单纯简约的处理,赋予仙山之灵气。对树的造型设计也别有用心,其体态古拙、变形夸张,用线细润;丛树的主干也采用了空勾填色法,松枝开张如伞状,可见作者有意追求一种较强的装饰趣味。这使松树的形象在与群山互为映衬的对比中呈现出优雅的姿态。画中还有瀑布、流水、小桥,左右两边邻水的岸上也有人物在活动。最有趣的是右边的那组人物场景,只见丛林间的空地上,有一童子伸开双臂似在跳舞,引得对面两只仙鹤也展翅起舞;旁边一高士斜卧于地,好似在悠闲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全图追求晋唐人的古法,显示出对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之主张的崇尚。诸多细腻地刻画、精心地设计,均体现出陈汝言对仙山佳境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家园。
【名称】元 陈汝言 百丈泉图
【年代】元代
【简介】纸本,墨笔,纵115.2厘米,横46.7厘米,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左上有小字自题:“至正庚子(1360)正月二日,庐山陈汝言写”。图绘群山层叠,一峰高耸,两山之接合处有山泉从高处喷涌而下。坡岸上树木林立,枝叶茂密,有茅屋、楼阁错落其间。山谷中村落隐现。溪水潆洄,汇成大河,远处对岸,峰峦犹现。山势圆匀,作长披麻皴,是董、巨法,但时断时续,却有些王蒙的解索皴的意味。碎石堆叠,形似“矾头”,近树枝干挺直,粗笔点叶,略依循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及巨然《层岩丛树图》的衣钵。其时已是元末,山水画总的在趋向简率、写意。如陆广、赵原、方从义等画家,无论构图、笔墨,都渐现简练、率意,而王蒙虽然构图上依然繁、密,但在笔意上日益苍莽、抽象。陈汝言则用笔虽见粗阔,但勾、皴依然缜密、清润,可以看出王蒙对他的影响。
【名称】元 陈汝言 寒林归帆图
【年代】元代
【简介】绢本,水墨,纵151厘米,横47厘米。
纵观《寒林归帆图》,一改宋代前辈大师的浓笔重墨的手法,在构图上借鉴元代大师倪赞的构图方式,一幅天水分三段,近中远景通过留白的手法分隔开来,笔不着墨,尽显水波飘渺。“平远、高远、深远”在《寒林归帆》中,空间拉伸极致,烟波浩渺,空山遥远展示的淋漓尽致。展示了元代文人画对画面表现出的思想意境的追求与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究。
人物关系
孙子:陈宽。
儿子:陈继。
人物评价
明张雨《静居集》卷一《题陈惟允临刑所画》为之赋诗道: “若人悟县解,委蜕顺天刑。慷慨赴东市,一日为干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