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秦(1914——2006),字少默。1914年农历六月生,陕西安康人。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和西北大学,解放后曾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
西安工业学院就职。擅长书法篆刻及文物书画鉴定。1979年与同仁创建
终南印社,1980年任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西安市文史馆馆员。陕西书法家
钟明善,
傅嘉仪,
赵熊,
李成海等皆出其门下。再传弟子有崎岖,魏杰等已在全国脱颖而出。书法从颜真卿入手,中年专攻何绍基、翁同龢两家,晚年研习汉隶,喜用鸡毫,独具风格。2006年5月28日辞世。
人物经历
号默翁,一九一四年生人。五、六岁即随族祖习字,于颜体着力最多。始临《多宝塔》,后又习《元次山》、《东方朔画赞》及翁同龢。七十岁前,默翁主要以行书面世,书风以颜体为根基,兼取何绍基自然流动的特长,并稍减霸悍之气,字里行间浓郁的书卷气息如竹韵梅香扑面而至。七十岁前后,默翁对隶书发生兴趣,即从汉《张迁碑》着手,直入汉隶高古峻奇门径。其后又广临《
石门颂》、《西狭颂》、《华山碑》等汉隶名石,并在勤习精研过程中汲古求变,于隶书中参入缪篆笔法与结体,给隶书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
外界评价
新加坡书法大师潘受先生赞扬默翁书法“以篆比作隶,而以行书之气出之”,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默翁书法的妙境。俗话说“旁观者清”,于是有几次和外地朋友聊起陕西当代书法发展状况,朋友们除了对陕西有良好的书法环境和坚实的群众书法基础深为羡慕外,更对几位书坛长者的书法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其中,他们特别仰慕
陈少默先生,认为陈先生的书法高古脱俗。虽然先生多年来力辞媒介宣传,但凡是拜读过先生书法的人,莫不叹服其笔端奇态异变的韵致和充溢在作品中的萧散恬淡境界。特别是先生以九十岁的高龄仍挥毫作书,笔力饱满,精神弥漫,堪称奇迹。
默翁作书极为洒脱,行笔快捷而成竹在胸。其书法在笔画形态和字形结构上有着极丰富的变化,许多笔画似乎在不经意中信手拈来,却偏又独具神采。正如李正峰先生绝句所赞:“腾挪跳宕随灵性,脱兔惊鸿无定踪;实到虚时虚是实,谲奇不啻鬼神功”。在行书作品中,默翁以行草两体混用,在隶书作品中则篆隶参差,结构错落有致,提按变化丰富,轻重对比强烈,通篇有明快的节奏感,故能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无论是写行或是作隶,默翁皆以鸡毫笔为之。此种笔锋极柔软,颇难驾驭,默翁却独取其能使笔画变化的特性,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书法成就
首先是综合艺术修养。默翁早年专修中国文学,是西北大学一九四零年的首届毕业生。毕业后虽从事文书、文物及教学工作,常以赋诗、作文、绘画自娱,又喜书画收藏,所见既丰,目力自高。文革后,默翁曾受聘于文物部门,专门鉴定清退抄家字画,使许多文革受害者得益不少。
默翁在书法上的成就更与他数十年来闭户自精、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密不可分。一九五七年反右时,默翁因“交心”被发配外县劳教,行前一日,仍在灯下研读“说文”,并以蝇头小楷细细眉批作记。上世纪七十年代,默翁觅得二十余位篆刻家的印谱,双钩填红了数十方印蜕,仅广告色就用了好几瓶。晚年研习隶书时,曾用一个夏天将存世的三种《华山碑》拓本逐一双钩,对比研究。在一九八五年所作的一幅隶书四屏上,先生跋曰:“乙丑六月初六,余七十有二,双钩西岳华山庙碑后,临此五十八字”。真实记录了一位古稀老人学而不厌的精神。而这一天正是先生的七十二岁生日!时至今日,年逾耄耋的默翁仍常常手不释卷读书学习。
默翁在书法上的成就自然也得益于萧散恬淡的情怀。几十年来默翁不图谋利,人或誉之“翰墨耆宿”,或奉为“书坛泰斗”,而翁皆谦而不受,默默地以自己的生命历程实践着传统士人的精神操守。前几年,有人曾在拍卖会上拍得先生署名的隶书四条屏。买回来后又觉得不踏实,遂携至先生处鉴定,结果是赝品。看到来人情急之下不知所措的样子,先生当即表示另赠其真迹,换回赝品。来人和当时在场者无不为先生的潇洒大度所感动。人尝问先生“何能淡薄”?先生笑道:“别人未受之罪,我受过,正负正好抵消。世事经多了,自然把名利看淡了。”信哉斯言!
《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形式上讲,书法属于“器”的范畴,而默翁以他的书品、人品和生命经历证明了书法中“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