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良
生物及基因工程专家、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原常务委员
陈章良,1961年2月出生于福建福清,生物及基因工程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人物经历
1961年2月,陈章良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一个紧傍着大海的小渔村,9岁才开始读一年级。
1978年9月—1982年7月,就读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海南大学)热带作物栽培系栽培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7月—1983年8月,担任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生物系教师。
1983年8月—1987年8月,就读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系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师从毕齐教授,提前一年半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8月—1992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教授。
1992年7月—1993年9月,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
1992年,创建了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1993年9月—1995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95年7月—1995年12月,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95年12月—2002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2年4月—2007年12月,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07年12月—2013年7月,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2013年6月,担任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2016年6月—2016年11月,担任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章良首先将豆科植物储藏蛋白质的基因转入茄科植物,因而成为国际上最先分析外源基因遗传规律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大豆储藏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一段调控植物胚胎组织特异性及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的DNA序列,并率先提出了该片段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模型。该成果曾经两次在美国高等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他通过科学研究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抗毒作物。他从中国的生物资源中筛选出抗细菌及真菌的蛋白基因。他对植物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已经获得8万个单株的拟南芥突变体,利用这些突变体和基因芯片等技术,首次在基因级水平上对三种受光体介导的光形态建成过程,首次发现在光线下生长的野生性拟南芥与在黑暗下生长copl突变体具有类似的基因表达模式。
截至2012年1月,陈章良先后出版著作5部,在中国国内外科学期刊公开发表各种论文182篇,其中SCI论文45篇,被引用478次。
截至2012年1月,陈章良先后主持承担了数十项中国国内外科研课题,其中有国家科技部委托的植物转基因专项重大项目。
截至2012年1月,陈章良先后在中国国内外获得各种奖励20项;获得或正在申请国家专利9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12年1月,陈章良先后培养出博士生21位、硕士62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17位。
陈章良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以来,促进并实现了两校区的实质性融合,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进行了人事、教学、财务、校产、后勤一系列的深化改革,提升了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开创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以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为重点,向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陈章良被很多媒体誉为一位性格独特但又备受学生爱戴的“平民校长”。(东北新闻网评)
科学家、企业家、大学校长,虽然每一个角色都需要不同的天赋与能力,而陈章良将这些集于一身,一路走来,步履矫健。(《小康》杂志评)
参考资料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2012-01-09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6 22:1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