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暇,又名陈啸峡。资深曲艺理论家和作家,天津市艺研所的研究员、天津作协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相声大全编委、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喜剧研究会理事。
陈笑暇先生,是资深曲艺理论家、文艺评论家,艺研所的研究员、作协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相声大全编委、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喜剧研究会理事、大金台“相声秀”现场点评家。
陈笑暇先生自幼延师攻读经书,文化底蕴坚实。从小随家长观摩各剧种演出,熟知京津一带剧场情况及剧团演员和乐队、剧目、 风格、特点、 积累了丰厚的第一手资料,对戏剧、曲艺均有研究。创作及改编相声百段,专撰小说《捧角新传》、《王佩臣外传》等,曾任《海河说唱》、《新港》月刊编辑,后在艺研所工作。
陈笑暇先生早年举办曲艺相声学习班近百期,为曲艺培养了众多的人才。退休后,奔走于茶楼、社区、剧团之间,积极热情支持曲艺事业,为民办刊物《津门曲坛》杂志撰稿并大力资助,堪称“民族文化传播者”。自觉服务于老年群体,因而他为大家所熟知、他的作为被大家称赞。
陈笑暇早年丧父,自幼家境贫困。在旧社会,这样的孩子必然要过早地担起家庭的担子,所以他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边上学,边做小贩。他家当时住在南马路,每天上学前和下课后,得卖报、卖糖果和戏单儿,进出于南市的各个书场、
茶社和杂耍场地(当时曲艺和
魔术杂技同台演出,称什样杂耍)。四十年代的天津,作为水旱两路码头和商业城市,以成为艺人的荟萃之地。像
刘宝全、
白云鹏、
金万昌、
荣剑尘、
骆玉笙、
张寿臣、
戴少甫、常宝坤、
马三立、
于俊波、
侯宝林、
郭荣起、
林红玉、高五姑、
小岚云等名家,经常登台献艺。陈笑暇终日接触他们的演出,使他逐渐爱上了曲艺,兴趣越来越大。后来就一心遐想着日后能够从事曲艺事业。但是,他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耳濡目染,正是一种最好的启蒙教育。他的家庭情况和经济条件,却使他没有可能去拜师学艺。
解放后,陈笑暇终于实现了他献身曲艺事业的夙愿。从一九五零年开始,他先后参加了和平区、
南开区等文化馆的文艺演出队。演出过相声、
快板和
活报剧等。后来又参加了天津电台和
群众艺术馆的曲艺创作组,在这些部门的培养、帮助下,他终于在一九五八年从棉纺二厂调到《海河说唱》编辑部,正式踏上了专业曲艺工作的岗位。
由于他是业余出身,所以他对业余曲艺活动有着特殊的感情。把辅导和培养业余曲艺骨干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二十年来,市艺术馆、
工人文化宫天津市曲艺团荐举。但是,这个人才也被著名山东快书演员赵连甲同志发现了,很快把他介绍到中央广播说唱团当了创作员,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里,杨锡均与马季等同志合作,写出了《白骨精现行记》 、
《舞台风雷》等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业余作者石世昌是陈笑暇的老学员,经他多年培养,进步很快,已于去年调到市曲艺团搞专业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