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箓(1877年5月5日—1939年2月19日),字任先,号止室,福建闽侯人。家居光禄坊。先入福建船政学堂、铁路总局附设矿化学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毕业于武昌自强学堂,留校任法文班教习。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陈箓,字任先,号止室,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二日(1877年5月5日)出生于福建闽侯一望族之家。十五岁时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法语。十七岁考入武昌自强方言学堂学习,于二十三岁毕业后,留校任法文教习。1901年湖北创设译书局,陈箓为译员,后奉派留学法国,入巴黎法律大学。1903年毕业,清政府派五大臣赴欧洲考察宪政时,调充译员,游历各国。1906年,获巴黎大学法律学士学位,是第一位在法国获得法律学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之后曾在海牙万国保和会和荷兰使馆任职。回国后,陈箓在外务部、法部、北京大学等机构任职,并参加清政府学部举行的留学生考试,被授予法政科进士,后又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曾历任法部制勘司主事、外务部考工司掌印郎中等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陈箓被任命为外交部政务司司长。1913年12月,陈箓被任命为中国驻墨西哥全权公使。1914年,中俄决定就外蒙问题进行交涉,鉴于陈箓任政务司长期间曾经手外蒙古问题的中俄交涉,对此较为熟悉,北京政府任命他为“会议全权专使”。但由于会议延期,此期间陈箓又赴澳门处理水陆界务,当年9月回京后,才赴恰克图谈判。
处理外蒙
辛亥革命后,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并于1913年11月与外蒙古当局签订《俄蒙协约》,规定了沙俄在外蒙古的广泛权利。《俄蒙协约》的签订,激起了中国各界的强烈反对。袁世凯政府迫于俄国的压力,于1913年12月与俄国签署了《中俄声明文件》,实际上追认了《俄蒙协约》的内容,俄国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宗主权,但仍留下一些遗留问题待决。
自1914年9月8日始,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图开议谈判,至1915年6月7日,费时达9个月,会谈四十余次,才最终签订了《中俄蒙协约》22条。恰克图《协约》重申了前“声明”的内容,使中国保持了名义上的宗主权,却失去了在外蒙的实际统治权。不过,陈箓也使得外蒙古放弃“国号”与“皇帝”称号,由中央政府册封,宣布撤销“独立”,并获得由中央政府派遣大员驻守库伦等权利。
恰克图《协约》签订后,1915年陈箓被任命为驻扎库伦都护使加陆军中将衔,次年又兼外蒙册封使之命。自1915年10月赴任,1917年5月回京,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在任期间,陈箓努力促成中央政府对哲布尊丹巴的册封仪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并促进了中央政府与外蒙古的关系。陈箓还积极维护在外蒙古的内地商人与居民的权益,显示了其才略。在库伦期间,陈箓坚持写日记,记录每日的公私活动以及外蒙古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状况,留下了《蒙事随笔》、汉译《蒙古逸史》等著作,成为研究该时期外蒙古地区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留法漩涡
1917年陈箓回京,任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次年,在和议筹备处、参战事务处任职,7月出任外交部次长。12月,外交总长陆徵祥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陈箓遂以外交部次长代行外交总长职位。巴黎和会期间,中国正当权益遭到践踏,激起国内民众空前的爱国热情。担任代行总长的陈箓无能为力,可谓备受煎熬。终于1920年2月中旬,陈箓辞去外交部次长一职,9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驻法国全权公使。
然而,陈箓在驻法公使任上,正值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生存权益和国家利益而斗争的运动。但是,由于其性格的软弱,陈箓未能鼎力维护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权益,并陷入学生斗争的漩涡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经济受到重创,加上随之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此时来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大多失去了工作,面临着退学和生计无法保障的绝境。而此刻的留学组织者法华教育会中的一些人员中饱私囊,侵吞给予学生的生活费用。这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学生请愿不成,陈箓又接到北京政府训令,将经济无法自给的学生遣送回国,这无疑是对广大勤工俭学学生下了最后通牒。被逼迫到最后境地的学生终于发起运动,1921年2月28日,在蔡和森等人的领导下,四百多名勤工俭学学生来到使馆前进行请愿,让陈箓向北京政府转达求学权的要求。陈箓一方面召来法国警察将学生驱散,另一方面又向学生妥协,部分答应学生们的要求,每人给三个月生活费,尽量帮助学生向学校交涉,允许他们暂时留校学习。但陈箓仍然动员学生回国。此时的学生运动引起各界的同情,法国政府亦想拉拢讨好这些留法学生,随之法国政府出面暂时解决无工、无学学生们的生活费用问题。然而随之而来的一起事件,却让法国政府很快翻脸。
1921年6月,法国报纸传出法国将向中国政府贷款三亿法郎,以中国的印花税、验契税作抵押,以滇渝铁路建筑权、全国实业购料权作交换。此举引起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与旅法各界华人的拒款斗争,陈箓被要求说明真相,但其却不敢出席反对借款的集会。其秘书在代其出席集会时被愤怒的旅法华人痛打一通,在学生与旅法华人的斗争下,最终由秘书代表陈箓签字反对借款。留法学生此举使得法国政府迅速变脸,法国外交部很快通知中国驻法使馆,称法国政府已订好1400个船位,要使馆分两批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遣送回国。陈箓怕这一计划引起更大的反抗,没敢执行。但接下来勤工俭学学生又掀起了返回中法里昂大学的运动。中法里昂大学本为勤工俭学学生设立,但此刻该学校却抛弃勤工俭学学生,另从中国招收一批官费生和自费生来入学就读。此举引起学生们的抗议,陈箓开始表示赞同学生运动,但当学生到达里昂大学时,却遭到了法国警察的逮捕,随后法国分批将一些学生押送回国。此事件使陈箓受到了批评,成为合谋遣返学生的“公敌”。
1922年3月20日,一名留法学生枪击陈箓座车,所幸没有击中。陈箓做驻法大使一直到1928年7月,在此期间还曾充任北京政府的国联代表。这位素有“法国通”美称的公使,在驻法8年的时间中并没有留下多少光辉的篇章。
沦为汉奸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便解除了陈箓驻法公使职位。回国后,陈箓先住在北京,1929年曾受华洋义赈会委托赴南洋募捐。1934年移居上海,11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聘其担任顾问。1936年,改聘为条约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年上海、南京沦陷后,陈箓留在了上海。此时,已经年逾六十岁而不甘寂寞的陈箓,成为日伪拉拢的对象,并很快下水,出任193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外交部长一职,同时,他的儿子陈友涛也担任了伪外交部的总务司司长。陈箓还凭借以前在北方任职时的关系,斡旋于“南京伪维新政府”和北京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间,极力说服南、北合流,以扩大伪政权的力量。
遇刺身亡
1939年2月更8日农历大年除夕,已沦为孤岛的上海全失去了以往过春节的热闹气氛,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也在为这座沦陷的城市悲哀。然而在沪西愚园新村25号花园内却鞭炮声不断,张灯结彩,宾朋满座,热闹非凡。这是汉奸梁鸿志维新政府的外交部长、北平王克敏伪政权与上海梁鸿志政权的南北总长、大汉奸陈箓的住宅。这个年过花甲的大汉奸丧尽民族气节,居然以当汉奸为荣。这一天是除夕,按照惯例,陈箓在吃年夜饭前要带全家祭祖,并邀请了一批汉奸走狗到家中“欢度除夕”
陈家花园的一边是意大利兵营,另一边是日本人的保密机关,斜对面则是公共租界的巡捕房。这陈家可谓居于“安全笼”中了。陈家大院门口的三个门卫正躲在岗楼里聊天,他们哪里会想到居然有人敢来闯这虎穴。
一辆出租车开到弄堂口停住,四条人影迅捷地跃到弄堂墙根的黑影里,借纷扬的大雪作掩护,快速地摸进了岗楼。三支生了锈的手枪逼住了门卫,三个门卫被五花大绑地捆起来。三个来客换上了门卫的服装直奔院内。花园内不少小孩在燃放爆竹,洋楼内宾客们笑语阵阵。三个来客向洋楼靠近,先闪进陈家的厨房,两个胖厨娘当即被一个人看住,另两个来客迅速从过道撞入了洋房的前厅。
陈箓此时穿着黑色长袍,正与亲朋们谈笑,一见两个着门卫制服的年轻人闯进来,知道不妙,随着一声枪响,子弹擦着他的耳边飞过。陈箓一个骨碌滚到沙发的一边,还待再滚,一个年轻刺客飞步近前,照着他的头又是两枪,陈箓当场颅浆进裂。刺客对缩成一团的人们说:“别害怕,我们是杀汉奸!”说着,丢下一张标语就夺路而逃。标语上赫然写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共除奸伪,永保华夏”。
陈箓的儿子带两个保镖在楼上望见两刺客欲逃,急忙开枪封锁弄堂出口,想惊动洋人来援。可惜他家放的鞭炮太多,宪兵、警察听到枪声还只以为陈家又放大爆竹了。四个刺客会合后,贴着墙根溜出弄堂口,登上出租车飞逸于茫茫的大雪之中。
第二天上海各报纸均大标题报道:陈箓夜登鬼录。上海的中国老百姓拍手称快。日本特务机关和敌伪特工总部连忙布下天罗地网搜捕刺客,然而刺客已安然登船赴香港避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