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真
豫剧演员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出生于河南开封,祖籍陕西富平。豫剧第一代女演员、豫剧陈派艺术创建者,工青衣,兼及其它旦行。
人物经历
1918年农历三月二十日,陈素真生于河南省兰封县衙。祖籍陕西省富平县。1926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拜孙延德为师。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开封相国寺永乐舞台演出豫剧《日月图》,饰女主角胡莲英。
1930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与养父陈玉亭一起离开开封,赴杞县跑野台。1932年,在杞县对豫剧《三上轿》《春秋配》进行了再加工。1934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返回开封,在永乐舞台演出豫剧《反长安》。同年,演出豫剧《三上轿》、“四大征”等剧目,赢得“河南梅兰芳”美名。
1935年,加入樊粹庭组建的“豫声剧院”,仅一年余,她出演了豫剧《凌云志》《义烈风》《柳绿云》《三拂袖》《霄壤恨》《女贞花》《涤耻血》等剧目,并在唱腔、表演、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赢得“豫剧皇后”美誉。
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为陈素真灌制了豫剧《三上轿》《霄壤恨》《义烈风》《柳绿云》《涤耻血》《三上关》和《春秋配》等剧目的10张唱片,不久因嗓音不适,遂致力于“做工戏”的求索。
1937年,与母亲一起从开封动身赴北平学戏。8月,在商丘成立狮吼旅行剧团,开始了抗战义演。1938年8月,随樊粹庭南下抵达河南与陕西交界处马山口,沿途宣传抗日,公演抗战戏。
1940年秋,随狮吼旅行剧团抵达西安,在三山戏院演出豫剧《涤耻血》《克敌荣归》《女贞花》三场戏,获“河南梆子大王”称号。
1942年,离开狮吼剧团,抵达重庆,与李雪峰准备办孤儿院。1943年5月,离开重庆,返回洛阳参加义演。同年夏,收崔兰田为徒。1944年1月,在西安与尹晶天正式举行婚礼。1945年年底,收关灵凤为义女。1948年夏,在南京与尹晶天离异。
1949年冬,在开封与刘希程结婚。同年,收吴碧波为徒。1950年,当选为河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1年5月,赴兰州演出。同年秋,与刘希程离婚。年底,与赵玉林结婚。
1952年春,正式收关灵凤为徒。9月,赴武汉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豫剧《三拂袖》,获大会演出最高奖——个人奖。
1953年,组建兰州市素真剧团。1956年12月,赴郑州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豫剧《梵王宫》《宇宙锋》和《拾玉镯》,获演出最高奖——荣誉奖。
1957年年初,到保定组建河北省豫剧团。5月19日,应中国文联之邀,在中国文联小礼堂进行三场演出。
1958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戏校任教。1962年,离开东风戏校正式在天津市豫剧团演出。同年,在开封收张雪波、李静波为徒。1963年,在西安五四剧院演出豫剧《三拂袖》时,不慎扭伤左脚踝,从此息演武工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离开舞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安排到天津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79年6月,应河南开封市文化局之邀,到开封戏校传授豫剧《宇宙锋》和《拾玉镯》。8月,率开封戏校学生在开封、郑州两地重登舞台,演出豫剧《宇宙锋》。12月,应郑州市文化局之邀,到郑州市豫剧团为华含蕊等演员传授豫剧《梵王宫》。
1980年3月,应邀赴郑州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会演,演出豫剧《梵王宫》。1981年,应中国剧协之邀,在北京吉祥剧院演出豫剧《梵王宫》,并收周秀梅为徒。6月—7月,先后应邀到河南新乡市戏校、山东莘县青年豫剧团、山西长治市戏校传艺。8月,亲率山东莘县青年豫剧团赴京汇报演出。
1985年夏,赴西安、兰州等地做寻根演出。1988年4月,回杞县做寻根演出。5月,收牛淑贤为徒。1992年2月,在郑州作探亲演出,并在《郑州晚报》《地方戏艺术》等报刊发表《游子吟》《回乡怀感》等多篇文章。
1994年2月26日,应邀从天津返郑州,参加全国豫剧名丑大赛的评选工作。3月23日,口述《陈门弟子谈》。3月29日下午2点20分,陈素真因病去世。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陈素真的子女:闿骢、闿寿、闿纹、闿山、闿泉。
弟子
吴碧波张雪波、李静波、郑秋波关灵凤袁秀荣周秀梅、董玉兰、王喜云、郭美金牛淑贤等。
主要作品
获奖记录
艺术特色
唱腔
陈素真的唱腔师宗祥符调,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革新,形成了古朴典雅、婉约凄美与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早在1935年前后陈素真就大胆地吸收、融化了豫西调和一些新的唱腔素材充实祥符调,发展祥符调。陈素真在继承祥符调传统唱腔的基础上,一方面使祥符调古朴单纯的艺术风格更加突出,一方面又把祥符调唱腔的音乐旋律予以丰富和发展。使单纯与丰富、古朴与多采统一在和谐的整体之中。
陈素真初登舞台的时候,也即豫剧未在城市奠基以前,由于旦角主要是由男性扮演的;鉴于男女发声有别,音区迥异,因此改用女性演唱时所承受下来的遗产,就有很大一部分因失掉使用价值而被自然淘汰。这一过渡期中,陈素真在一些有革新精神的豫剧前辈的指教下,并与樊粹庭合作,通过《捡柴》《反长安》《三上轿》等剧目,反复吟诵,创制新腔,在演唱上力求脱俗,在伴奏上试行新体,在旋律上填平补齐,在男女声结合上取得协调;加上同一时期其他一些名演员(如马双枝、司凤英、田岫玲等)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一套玲珑剔透、适应女声演唱的“祥符调”旦角唱腔。而《三上轿》——这出当时有名的“送客戏”,也被她唱成了声腔艺术上颇具特色的“看家戏”。由于观众的肯定、舆论的赞扬、唱片的推广和其代表性剧目的传唱,竟被公认为“此乃祥符调正统”。正统者,“纯”也。由于她的唱腔风格稳健无华,朴实端庄,就更增加了这种“纯”的感觉,一个艺术品种,是既贵多彩,也贵纯的。虽然她在唱法上,于板前板后常常用“巧口”填一些虚字进去,也仍使人耳目清新,是“纯”而又“醇”——浓郁的祥符风味一览无遗。
陈素真的演唱方法以假嗓为主,端庄大方,稳健娟秀,声腔质朴,旋律简明。在《春秋配》“拣柴”中改革创制的那段著名的“七折”即是她风格的一种代表。为表现姜秋莲步涉荒郊,思父怀母、哀怨凄楚的心情,这段慢板“七折”被运用得回旋曲折,极富表现力。起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这前三折改用慢板头句腔唱法,用缓慢稳健的节奏和雍容端庄的声腔赋予它感情的神采,准确地展现了一个虽被逼出门,心痛神伤,但仍不失其风雅的闺门女的神貌,使人由衷地产生爱怜。接着用了一个非常朴实而又强调的音调唱出:“哭了一声爹,再叫一声妈”,其间“哭妈”的强调是以“四度”的跃进和“五度”的下跌构成的一个异常凄苦的声调,将那发自弱女肺腑的思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与“哭爹”的腔调形成对比,尤显痛切和悲哀。下面“止不住泪珠儿点点如麻”,“去拣芦花,难为奴家,我的亲娘呵”,将延续的慢板“一串铃”的唱法,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改用朴朴实实的慢板下韵。整个唱段给人以朴素大方,含蓄深沉的美感。尤其唱法中的“波颤音”,对体现人物内心不同层次的情绪有着特殊作用。《三上轿》中崔金定上轿时[加滚垛唱]中的“疙瘩腔”,一唱三叹的“三起腔”,韵味醇厚,哀婉凄楚,准确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展现着艺术家稳健端庄的艺术风范。
表演
当时为尽快改变豫剧艺术“粗俗”“鄙俚”之状,1937年樊粹庭带领陈素真赴北京观摩京剧, 系统学习了京剧的手、眼、身、法、步。陈素真不仅能习其形,领其神, 且能死学活用,融会贯通,在她主演的一批樊戏中, 如《三拂袖》《凌云志》《涤耻血》《柳绿云》,都适当地将京剧的大快枪、小快枪、勾刀、对刀、枪下场、刀下场、女起霸、趟马等程式套路糅进自己的表演,在豫剧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的形象。
尤为令人注目的是,陈素真在探究自身表演风格体系的道路中,将京剧的台步功、指法功、扇子功、水袖功巧妙地运用到豫剧的正旦、闺门旦、花旦等行当中,又以鲜明的豫剧表演风格体现出来,创造出了崭新的豫剧旦角表演艺术。《洛阳桥》中那堪称一绝的“甩大辫”和洒脱俏丽的扇子花、水袖花,《涤耻血》《女贞花》中精美、细腻的指法、眼法、身法,色彩斑斓、精湛娴熟,已达到了相当高度的程式化、技巧化。
陈素真表演艺术成熟精到的标志是:内蕴丰厚、层次分明、刚柔相济。《宇宙锋》中赵高欲逼女儿进宫伴王侍驾,陈素真扮演的赵艳容对父亲由惊疑到惊慌,由惊慌到惊恐,再由惊恐转为愤怒的情感,层层推进,耐人寻味,不温不火,使赵艳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品质得以展示。在《义烈风》中扮演的童玉珊,把人物面对恶魔王学海的三次“吐真”所引起的三次震荡,表现得环环相继,丝丝入扣,饱满而充实,从而才爆发出主人公痛心疾首、幡然醒悟时那排山倒海般的宣泄,陡然使整场戏呈现出“千仞转石”“激水漂石”的峻美之势,令人凝神屏息,回肠荡气。
陈素真的表演不仅内蕴丰厚,亦重视外观与形表之美。她擅用丰富的舞蹈语汇塑造人物传达感情:表现纯情,有情有义,妩媚风流;表现活泼,洒脱奔放、超凡脱俗;表现持重,婉约深沉、风姿绰约。《洛阳桥》中表现叶含嫣对花云的倾慕,一段拉弓、射雁、赞许的虚拟动作干练、优美,情趣横溢;表现思云成疾的叶含嫣,痴迷的舞姿若呆若痴,微妙灵动。《拾玉镯》中表现孙玉姣喂鸡,乖巧俏丽、形象逼真,把个农家小院的甜蜜,烘托得生机盎然,她的表演使人物闪现着小家碧玉的纯真。
陈素真创作的舞蹈语汇,亦特别注重服装道具的运用,使其增加艺术的表现力,如刀、枪、剑、戟、辫子、水袖、扇子、手帕等,只要到她手里,必依其戏中人物的需要,由死变活,由静而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每每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洛阳桥》中,表达痴情女子叶含嫣梳妆迎亲时火急火燎的情感,陈素真将一手好扇子与大辫子配合起来,上下翻飞,犹如蝴蝶戏花,蜻蜓点水;左右缭绕,又似神女散花,多姿多彩。《宇宙锋》中,为了宣泄赵艳容悲愤难抑的内心世界,陈素真将各种水袖技法任意变幻,姿态万千,那行云流水般的舞姿,如泣如诉,使人叹,使人痛,使人惨惋悲凄,使人惊心动魄。
化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豫剧演员的戏装、化装简陋、粗糙,十分不讲究。豫声剧院在舞台装置、戏装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而在化装上最有革新精神的是陈素真,她效法京剧,改革了贴鬓、画眉、画眼的方法,同时对如何使用胭脂、粉、口红、眉笔等也进行了创新,美化了豫剧旦角行当的造型,更为又粗又土的“土梆戏”增添了魅力。
人物评价
陈素真是豫剧界的一代宗师。她那既不失河南乡土气息又带点京剧味道的台步、身段表演就显得高人一筹,出类拔萃。(豫剧崔派艺术创始人崔兰田
陈素真是表演艺术大师,她的艺术造诣很高,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演员。(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田汉
陈素真是“美而全”的,这在全国地方戏演员中是罕见的。陈素真对豫剧旦行的三大贡献,第一是改革豫剧旦行的化装技术,提升了美感;第二是声腔方面,在豫剧祥符调老腔基础上化旧为新,提升了豫剧旦行声腔韵律之美;第三是在表演上,她的水袖、跷功、台步,扇子功、辫子功等都有创新,提升了豫剧旦行的表现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
20世纪30年代,陈素真和樊粹庭通力合作、广采博取,更新伴奏乐器,扩展祥符调唱腔板式,丰富优化舞台表演技巧,引导豫剧进入经典化、雅致化的审美境界。借鉴话剧和电影手段,建构新颖独特的编导体制,将戏曲写意性原则融入程式化的系统创造工程之中,引领豫剧全方位弃旧图新,实现由古老梆剧向现代豫剧的跨越。(中国文艺网)
陈素真大师是豫剧祥符调旦行声腔的集大成者,是现代豫剧的开拓者、先行者,在近70年的艺术生涯中,为豫剧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开创性贡献,是世所公认的“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豫剧皇后”“豫剧大王”。她创立了含蓄典雅的陈派艺术,对豫剧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南文化网)
陈素真是一位革故鼎新、承前启后的表演艺术大师。她是第一批登上舞台的河南梆子戏女演员,也是带着梆子戏从乡村高台转向城市剧场演出的先驱者。她在河南梆子祥符调老腔老调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声腔,开创了现代豫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大河网)
后世纪念
2004年3月30日,河南省政协、省文化厅、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大河报》社于,在郑州举办“纪念豫剧大师陈素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和纪念豫剧大师陈素真逝世十周年戏曲晚会。
2006年3月31日—4月2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在郑州中州剧院共同主办陈派艺术暨祥符调演唱会,纪念陈素真诞辰88周年。
2014年3月17日,“豫剧陈派折子戏专场”在郑州儿童剧院上演,纪念陈素真逝世20周年。
2018年4月21日—24日,“素韵·真声——纪念陈素真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在开封举办。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主办单位为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等,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河南豫剧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开封市文广新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等单位承办活动。此次活动包括六大板块:纪念陈素真百年诞辰活动开幕式暨河南卫视“梨园春”演出专场、陈派祥符调经典大戏展演、陈派祥符调经典折子戏展演、陈素真艺术人生高峰论坛、陈素真纪念馆开馆仪式、《情系舞台——陈素真回忆录》暨陈素真画册再版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00:3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