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村(1951.12—),湖北黄陂人,著名雕塑家,
一级美术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分配到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室从事创作,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省城雕艺委会委员。其雕塑作品《和平使者》获全国首届体育美展三等奖,《众生》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和平使者》由中国奥委会收藏,《琵琶行》由全国城雕协会收藏。陈育村的作品还有《湘江浪潮》、《女躯干》等,在《美术》、《中国雕塑》及省级杂志均有作品发表。
艺术历程
一九八一年作品《牧童》、《和祖母在一起》,在武汉展出,均获铜奖。
一九八四年作品《琵琶行》,参加首届中国城市雕塑方案展。
一九八五年作品《和平使者》,参加首届中国体育美展,获三等奖。
一九八七年作品《湘江浪潮》,参加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获一等奖。
一九八九年作品《中和而乐》,参加全国第七届美展
一九九一年作品《火种》,武汉展出,获优秀奖。
一九九四年作品《众生》,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
一九九四年作品《新生命》,中国美术馆展出。
一九九五年作品《亲切的空间》,在北京举办户外雕塑方案竞赛中获三等奖。
一九九五年获文艺名星奖。
一九九七年作品《寻》,参加中国艺术大展。
一九九八年作品《支点》,参加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
一九九八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巨型雕塑《黄河颂》(高26米),建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金水园区内。
一九九九年作品《众生》、《窗口》参加新加坡亚泰地区《行与体》雕塑展。
一九九年作品《九九南斯拉夫情节》参加全国第九届美展。
二零零年作品《火》参加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
从一九九五年至二0一三年完成多件大型城市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
《开路人》
首先,在艺术语言的把握上,《开路人》在经典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的方式。它在主题表达的过程中,摈弃了时下所流行的抽象、晦涩、或模糊的趣味指向,而明确地以通俗化的创作手法塑造具体的形象,由此而可能实现特定的一种雕塑艺术语言在进行大众沟通、以及满足社会欣赏环境的有效性。
其次,标志性的意味,是这一设计方案在构思中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内涵明确而轮廓简洁、醒目的造型,使它接近于一个便于识别和认同的一个纪念性符号,而它在设计规模上所预期的体积与份量感,则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建设工程的内在蕴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潜在地成为了一个交通新干线的时代性建设标志。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一雕塑设计方案,通过一个特征鲜明的建设行业提炼为一个社会发展趋势与奋进方向的象征。这正如我们常常以时代精神的体现来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那样,通过由隐喻政治、经济改革道路的重大时代背景入手,《开路人》的主题本身,实际上,就已经从一个社会创造者的主体角度,也就是说:从人的角度,形象地颂扬和展示了整个中国社会在变革浪潮中的一种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
《支点》
寻找自己的语言支点,给支撑行为的思想定位,是画家和批评家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没有自己的点要找下去。有了自已的点,随着文化流向背景的转换,同样也要选择新的起点。这是雕塑作品《支点》暗示的基本思想。
放眼看,大到国家行为,小到社会实体动作方式,从理论到实践,必然有个支撑行为的思想定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不断碰撞的条件下,面对新的社会关系,大家都在思考。从社会机制到单位个体,在职、下岗、官与民都在选择自己的支点,作品《支点》试图要用雕塑特有的语言方式传达这一社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