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书·李国贞传》:“既至,粮乏,而所储陈腐,民贫不忍遽敛,上书以闻。”
宋 ·
王明清 《
玉照新志》卷二:“
通判 周世询建议,欲以去岁旧粟支其半,羣卒恶其陈腐,横梃於庭,出不逊语。”
郭小川 《万里长江横渡》诗:“无风无浪,江水也会变陈腐。”
宋· 陆游 《
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
沙汀 《困兽记》二一:“夜里他为这件事想了很久,可是他的思路越来越乱,因而结果还是肯定了那个陈腐的态度:听其自然。”
将泥料放置在不透日光,不通空气的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储存一段时间,以利坯料的氧化和
水解反应的进行,从而改善泥料的性能。我国古代制瓷工业中,认为储泥是一个最重要的工序,储泥时间多半在一年以上。在现代工厂中,因储泥时间和泥料周转期长,占地面积大;一般已采用多次真空
练泥来代替储泥。
水解反应的进行,陈腐的同时兼具细菌作用,促使有机物的腐烂,并产生有机酸。泥料中的
有机质成为胶状体后,可塑性会进一步提高,更利于制品的成型与烧成。陈腐时间越长越有利,经长时间陈腐的泥料烧成后和未经陈腐的相比,会因火气退却而变得柔和玉气,其色调也会有所加深。如在相同的烧成气氛及温度下,陈腐过的绿泥泥料烧成后会显得更青绿,更和润。
陈腐虽然对改善泥料性能作用很大,但陈腐时间长才有显着效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储泥条件,同时也延长了泥料的使用周转期。经常采用机械真空
练泥的方式来提高泥料的可塑性,而忽略了陈腐过程。
泥料陈腐时间愈长,所制陶器质量愈好。我国古代陶瓷制作中,认为储泥陈腐是一个部骤,陈腐时间大多在一年以上。老泥、新泥其实是不少壶友存在的一个误区。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经过了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了,都可以说是老泥。平常所说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陈腐期上区别而已。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一下。陈腐期久的泥料色泽相对于陈腐期短的泥料要温润,可塑性要高一点,感觉没有那么硬。陈腐期短的泥制好的壶无水色,较难看。陈腐期长的有水色,较好看,经过泡养,温润凝重,不作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润古雅,可比三代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