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1892年4月4日—1975年1月16日),出生于浙江余杭,又名邦达,字通夫,社会学家,人口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央劳动部干部学校教授、副校长。
人物生平
1892年4月4日,陈达出生于浙江余杭。
1910年,入读于杭州府中学堂。
1912年—1916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
1916年—1923年,在美国留学。
1918年6月,获得美国波仑市立德学院学士学位。
1923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中国,任教于清华学校。
1926年,任清华学校社会学系系主任。
1938年8月,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
1940年8月—1943年8月,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2年,任中央财经学院教授。
195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专修课教授。
1954年—1957年,任中央劳动部干部学校教授、副校长。
1975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达毕生致力于劳工、人口和移民研究。
陈达认为人口问题的研究“可引导社会学入于实际科学的正路”。1923年,开始清华学校校内工人的生活费用进行调查。另对清华学校附近的市镇状况、上海工人生活状况、闽粤侨乡状况、昆明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状况、重庆工人生活状况等进行了调查。还先后对日本和朝鲜的劳工状况、南洋和夏威夷华侨的社会生活状况、印度加尔各答地区的农业状况、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人生活状况、苏联的市镇工人和集体农民的生活状况等,进行考察或调查。从1923年—1952年,陈达主持和参加了24次社会调查。
在人口和劳工问题的研究中,陈达提出了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的理论,认为这两种竞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有先取得生存竞争的胜利,才能进一步求得成绩竞争的胜利;反之,如果能够取得成绩竞争的胜利,也更容易求得生存竞争的胜利。而要取得这两种竞争的胜利和改善劳工生活状况,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如此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截至1975年,陈达共发表包括“节育、晚婚与新中国人口”等论文30余篇,编著有《人口问题》《解放区的工人生活状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运动史》《中国劳工问题》《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南洋华侨之福建、广东社会》《华南侨乡》《现代中国人口》等10余部。
人才培养
陈达参与创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陈达编著了《人口问题》教科书。
陈达讲授的课程有“人口学”“人口理论”“人口问题”“劳动问题”“社会学原理”等。
陈达指导培养的学生有社会学家、武汉大学教授
刘绪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康,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
何启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胜泉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陈达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母均不识字。陈达7岁开始读私垫,19岁在杭州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
人物评价
“陈达是一位享有广泛国际声誉的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评)
“陈达是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
深圳晚报》评)
“陈达做学问严谨,认真刻板,为人简单,不喜交际,工作勤奋,忍耐执着,在人口问题、劳工问题、华侨问题等领域颇有建树。”(
中国社会学会评)
“陈达脚踏实地、业精于勤,他是人口问题的权威学者,他的一生,是调查研究的一生,是严谨治学的一生。”(《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