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陈相因(拼音:chén chén xiāng y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
西汉·
司马迁《
史记·平准书》。
西汉初年,国家逐渐安定。自
汉高祖刘邦起,接连几代皇帝都实行同样的治国策略:对商人征收重税,禁止商人从政为官;以农为本,对农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国家压缩开支,厉行节俭。
汉文帝以身作则,自己常穿着粗绵制成的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穿着不及地的短小衣裳,帷帐上没有任何装饰,以倡导勤俭朴素的风尚。
至
汉武帝时,汉朝已经享有了七十多年的太平。加上自开国以来,统治者都坚持“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终于得到了恢复,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百姓不必担忧温饱问题。
据记载,国库里钱财充盈,穿钱的绳子都腐朽断裂,致使钱币散落,没法统计数目。还记载着国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陈粮压看陈粮,粮仓里装不下的粮食都溢到了外面,以致腐烂不能食用。另外,当时的街头巷尾都有百姓们养的马,田野里更是马匹成群,不计其数。举行宴会时,因为宾客众多,都骑着公马,便禁止宾客骑乘母马,以防众马在马厩里互相踢咬,骚动不安……
文景之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百姓都非常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奉公守法,安居乐业,因此,文帝、景帝统治的时期被后世赞誉为“文景盛世”。及至武帝时代,汉朝国力更加强盛,成为公认的富强之国。
陈陈相因,凡事只求对付,一切都依照老规矩,内容多少年不变,办法多少年不改,只要能够大致说得过去,就不肯稍有更改,这其实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时代变了,条件变了,要求变了,一味的拿着老框框,用着老条条,唱着老调调,只会被时代抛弃。事实证明,不进则退,别人都进步了,你还原地踏步,自然就会落后。成语告诉人们,要从思想上突破窠臼,改变观念,开放视野,广泛学习借鉴。一味的陈陈相因,只会变得思想僵化,行动懒惰,故步自封。
唐·
孙翃《应文辞雅丽科对策》:“昔贞观永徽之间,恭默而天下理,家给而人足,时和而岁丰,外户不扃,牛羊被野,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中府之钱,贯朽莫校。”
宋·
杨万里《眉山任公集序》:“诗文孤峭而有风稜,雄健而有英骨……非近世陈陈相因、累累随行之作也。”
清·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